新型经济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要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一开始就走在教师的前面。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学之前,利用暑假和寒假空隙,初步掌握某些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事实上,一些理论性强,习题难的重点课程,往往需要在课堂外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按照学校里所安排的时间和速度是不能学好、学透的。因此,必须提前自学,做到对课本的难点、疑点心中有数,对所学知识就易于掌握。此外,学生要努力养成把自学的精神贯穿到课内课外的任何地方的习惯。
二、信息时代的人才要求促进西部高校改革发展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上的经济。所以,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水平就成为知识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知识归根到底是通过人们在实践中对于世界的认识获得并运用的。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于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人的素质和水平。人们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就决定着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
可以断言,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兴衰。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大学早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头而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偏低,对高校的投人不足,结构、体制、观念、内容、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别缺少国际领先水平的人才,使我国教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在建设一流大学上还有巨大差距,最主要是缺少年轻的、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著名学者,缺少具有重大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缺少处于国际前沿的、一流水平的学科和教学研究基地,经费严重缺乏更是制约缩短差距的瓶颈。因此,西部高校改革势在必行。一场以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新一轮西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高校有序兴起。
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校内机关机构和人员机构的精简、学术单位重组调整、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其中重点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变以人设岗为以岗设人,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拉开档次和差距,提倡优劳优得;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或准社会化,突破“单位福利制”的观念,在后勤与行政管理逐步“剥离”和企业化以程中实现资产增值等等。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之大、要求之高,是以往的改革所不能比拟的。
上一篇:如何计算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