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10 年农业产值达36933 亿元,年均增长4.4%,然而一方面增产并没有显著增收,广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无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终端消费者又普遍反映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和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产品物流不畅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即在农产品的流通流域,还没有现代物流模式与之相适应,农产品物流市场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类型
农产品物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模式,其物流模式包括各个农产品物流的渠道设置、环节组成、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项业务、制度的安排。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的实际情况,有几类模式的特征较为明显,在实践中广为采用:
(一)自产自销物流模式
即农民在短距离的生产地市场自行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如乡镇的农户种植蔬菜后在乡镇集市销售或者自行运输到城市进行销售。农户可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收益及时兑现,但由于产品销售规模小,档次低,物流量小,一般在简易市场或露天市场,同时因缺乏加工、保鲜、包装等物流技术处理,农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产品滞销和浪费极大。如今年3月在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地区部分品种的蔬菜出现滞销,山东一些地方的大白菜,甚至出现了卖2 分钱一斤也无人问津的现象。又如今年4 月初开始至6 月下旬,海南香蕉价格由每公斤7.6元跌至0.4 元,一度令蕉农揪心。这都体现出农产品自产自销之路的艰难。
(二)农产品批发物流模式
即农户+ 产地批发+ 销地批发+ 销地零售,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地域之间的分工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者将其产品销售给产地批发商,产地批发商只需将产品销售给销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再将产品给销地零售商。
据统计,当前全国有4300 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我国大部分果蔬的周转流通,对农产品销售和果蔬产品供应具有主导作用。如山东省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以规模大、品种多、档次高闻名全国,“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是社会各界对它的评价。
(三)第三方物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是主导者,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和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速度,减少浪费,增加经济收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明显偏高,由于长时间日晒雨淋、温差变化,导致我国果蔬产品在物流全过程中损耗率约25%,高的甚至约30%。这一比率,比发达国家果蔬产品平均5%左右(其中美国仅1%)的损耗率要高出很多。在酷热酷寒天气情况下,我国每天“走在路上”的果蔬,有时损耗量达到上万吨,好不容易进城上市,有的水果干瘪,有的蔬菜打蔫,激发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后只能报损变成饲料或者垃圾,每年这种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而第三方物流可以极大的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将损耗控制在5%以内。不仅避免了浪费,农民和企业的效益也同步得到了提高。
(四)物流园区模式
即以区域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链条,并在一定经济区域内按照政府规划形成合理布局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优势在于规模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服务集约化、信息化程度高。如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就集中了果蔬水产、粮食油料、禽蛋肉奶、花卉农资4 个物流板块和交易、理货、仓储、配送、会展等15 个专业单元区域。据了解,该项目在2009 年至2012 年的第一发展阶段,以优质农产品经营为特色,以电子化交易为手段,将打造加工配送业务为支撑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服务半径100 公里,实现年交易量50 万吨,交易额15 亿元。“买全国的农产品,卖全国的市场”,这就是该物流园区的经营发展理念。
二、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与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山东省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是我国种植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产品物流需求稳步增长,蔬菜物流比重较高。表1 是山东省的各种农产品近5 年的产量。
由表1 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产品的产量是逐年递增,且增速基本比较稳定,因此作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山东省有着广阔的农产物流发展空间,以重要的经济作物蔬菜为例,2009 年播种面积为1755.98 千公顷,产量8937.2万吨,产值达1356.53 亿元,出口额20.12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2010 年的产量更是达到了9030.7万吨,根据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到2015 年山东省蔬菜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
然而与巨大需求不相匹配的是发展缓慢的农产品物流。统计数据表明2009 年山东社会物流总额为86425.5 亿元,工业品物流总额72239.3 亿元,占物流总额的83.6%,而农产品物流总额为4664.4 亿元,仅占物流总额的5.4%;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2.5%,而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2.8%,二者差距可见一斑。
(二)农产品物流模式以批发为主,较为单一
由于山东省具有农产品产需不平衡的特点,各地市的农产品物流主导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以上的各种模式并存,在城郊周边以及乡镇的部分欠发达地区,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仍然存在;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环,从事专门运销的零售商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农产品产业化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而能够提供专业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组织少之又少,因此从全省范围来看目前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单一的农产品批发模式,即农户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通过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联结。
截止到2010 年,全省建成并使用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56 个,例如临邑临南蔬菜大市场、滨州鲁北无公害蔬菜市场、威海水产品市场、金乡县蔬菜市场、淄博鲁中果品市场、济南七里堡市场和堤口果品批发市场等,以及闻名全国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这些市场虽然环节多,物流周期较长、交易成本高,以现货交易为主,成熟度低,但是在现阶段仍然是连接物流链的核心环节,承担着物流活动中的采购、配送和零售功能。
(三)物流主体发展乏力、市场整合能力不足
由于农产品物流具有量大且频繁、点多且面广、季节性以及易耗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在实际运作中的复杂性,对物流服务提供主体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另外农产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运输工具、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
虽然部分生产企业和农户认识到第三方物流主体的作用优势,愿意把物流业务交给这类组织来做,但在山东省内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功能少、融资能力弱、存在缺乏网络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而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另外,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虽然较多,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形成规模经济,所以目前仍是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充斥物流市场,这些主体很难从事复杂性较高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市场整合能力严重不足。
(四)物流环节过多,费用过高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2011 年4 月在国家发改委物价形势座谈会上,就农产品价高使市民生活压力增加,价低则让农民利益受损这一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就是物流成本过高。以蔬菜为例,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田间收购的7-8 分一斤的蔬菜,流通到市区消费市场的卖价达到8-9 毛钱甚至一元多一斤,近10倍的价格差距主要来自运输、人工、存储、以及蔬菜自身消耗、市场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的累积。山东省虽然拥有众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但农产品生产仍然基本由农户自行完成,运销商贩收购,然后经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中间环节过多。在农产品产销总成本中,生产成本所占比重低,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对最终价格影响很大,真正的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尚没有普遍应用。另外,需求与生产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生产主体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产地出现超低价和“卖难”现象,而环节过多,在消费者市场则会出现“买贵”现象。
上一篇:欧债危机的基本生态与未来应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