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温之骏 时间:2013-02-15
     三、促进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支持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 
  第一,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一方面,从企业外部来说,首先要尽快制定独立的、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内部审计法规,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并从制度层面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纳入到法律规定,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等制度结合,发布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的细则。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来说,也要强化增值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在原有内部审计制度基础上融入增值理念,重视制度的结合与创新。 
  第二,企业要从组织体系入手,健全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良好的组织体系是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而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则是良好组织体系的关键。国内外审计实践证明,企业最理想的内部审计组织形式是在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从而提高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可以与高层直接接触,实现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因而提倡企业采取。 
  第三,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专业素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效实现的保障。一是要从审计人员的聘任上严把关,提高对聘用人员学历更重要的是综合知识及能力的要求,不断优化人员的素质结构;二是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的驾驭能力。三是要注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微杜渐,减少内部审计受利益牵制而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强技术及方法支撑,促进审计信息化。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企业更深入的实施审计,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操作平台,重视内部审计数据库建设,并适时更新电子档案,更好的为企业预测与分析提供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审计信息技术及系统,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创新。 
  (二)加强实施管理,积极发挥增值职能 
  一是,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增值型审计理念,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目的,促进内部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评价职能向咨询与服务等多种增值职能的转变。二是,企业要明确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结合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的、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与审计部门协作建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良好框架。三是,深化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促进增值职能的发挥。企业日益多变的外部环境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在企业实现目标价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适应这种要求,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对财务、经营业绩的审计,而应该扩展到公司治理层面,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甚至企业战略中来。要强化对企业治理各个层面的审计,发现不足并加以更正,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最后,注重内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建设。内审部门要经常与被审计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积极采纳其他部门的意见;与被审计部门及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提出改进措施。 
  (三)加大控制与监督,努力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要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首先,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企业要加强制度约束,明确具体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及一般审计人员的责任,奖励先进,严格追究过失。要积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予以评价,以保证控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特别是要重视检查内部审计项目创造的价值,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及时对质量控制的效果进行反馈,更新质量控制系统信息,提高控制效率。 
  其次,后续审计要做到位。通过后续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真正采取了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落实纠正措施的成本与效益。同时,后续审计还要关注未纠正的问题,弄清原因,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再次,规范内部审计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对内部审计过程的考察,也是对增值结果的评价,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内部审计过程的考核可以参照质量控制过程,对与增值效果的考核要全面,分别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领域实现的内部审计增值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考核方法上,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审计中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根据其提供的内部和外部的评价,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来全面、客观的反映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翠玲.基于EVA视角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年第7期 
  [2]商明晶,董发国.基于公司治理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会计师.2010年第6期 
  [3]王薇.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途径的探讨.财经界.2010年第11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