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判断基点:房价与CPI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6年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的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说,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但是,就这点而言,中国C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体系有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如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看,其中的数据与居民生活的脱节无可复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今天有深圳居民告诉我,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项一个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这样一个费用还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民房)、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于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就是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中国CPI指数体系的质素问题,如果我们仅是一般的CPI指数体系的表面形式或概念体系来讨论中国经济问题,其不仅容易误导民众、企业及政府,也是会漏洞百出的。比如,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会出现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现实并非如概念所描述的那样好,比如房价快速上涨、居民对物价上涨感觉与政府公布的数据背离、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比不上政府公布数字的增长、长期的低利息政策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CPI指数的质素不高及非科学有关,中国的CPI指数没有真实的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及模式的变化。用这样一个远离现实的CPI指数体系是无法说明中国经济现实的。所以我比较赞同国内有人提出中国式通货膨胀”(即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来推高资产的价格及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这个概念。只有用“中国式通货膨胀”才能理解与说明中国现实问题。但是,只要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改变,“中国式通货膨胀”就会持续,而且会越来越强化。
总之,如果以上述两个基点来看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当前中国的经济过热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有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呢?一就是房价飚升、房地产投资过热没有进入他分析的视野,二是他用的是完全背离中国居民实际消费行为及模式的CPI指数体系,所以,离开了这两个基点来看中国的经济问题,就无法描绘出一幅现实中国经济清晰的图景。
上一篇: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下一篇:经济虚火“烧旺”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