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CPI:2007年中国经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摘要:2007年,CPI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它从一个经济学术语,变成了平常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回望2007年的CPI,其显著的特点是持续走高。物价的上涨是由国内和国外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的,它影响着每个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CPI;中国经济
  
  2007年,CPI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ustom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进入2007年,我国CPI整体持续上涨。自3月份突破3%警戒线达到3.3%,我国CPI一路上扬,8月份达到6.5%,9月份虽回落至6.2%,但10月份又反弹回6.5%,11月更是达到了全年的最高点6.9%,创下了十多年来的新高。2008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全年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高出3.3%,也远超出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的CPI数据及整体走势见表1、图1。
  
  CPI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
  
  从统计数据来看,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2007年价格总水平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信息呢?CPI持续上涨的原因何在?
  通过分析可知,2007年的CPI持续上涨是由国际和国内的综合原因造成的。
  国际方面。2007年,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带动了国内油价的上涨。另外,食用植物油的价格也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上食用植物油的价格上涨了近一倍。像石油和食用植物油这些价格刚性很强的产品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除此之外,受全球气候等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在我国CPI权重设置中,食品在CPI的权重高达33.8%(美国食品占CPI权重为13.9%;欧盟食品占CPI权重为19.6%;日本食品占CPI权重为24.5%),因而每轮粮食及食品涨价,都会带来CPI的上升。
  国内方面。一方面,成本增加推动了物价上涨,近五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种植业和养殖生猪供求失衡也加剧价格波动,受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的双重打击,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偏紧,导致猪肉价格涨幅较大。然而,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为经济系统内部的作用。我国经济持续高位运行,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另外投资需求的持续高位运行,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也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所说,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性的因素和影响;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影响,还有市场预期和财富效应等,是一种综合影响的结果。
  2007年CPI的上涨对中国百姓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食品价格上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部分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而大多数国民的购买力并没有相应提高,增加了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可能性。表现在农副产品的涨价上更是如此,肉蛋油的涨价对富人的生活影响不大,而城市低保者和农民却感到负担沉重。调查显示,多数低收入家庭感到难以承受其压力,粮、油、肉、菜等食品都是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支出项目,少许的涨价,都会令他们感到“切肤之痛”。有九成多的低收入家庭居民认为物价上涨对其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普遍反映“吃不起肉”,穿和用的商品基本不买,感到生活很艰辛,活的很累。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也感到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使自己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为此,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稳定物价。然而从长远来看,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商品流通机制和价格传输体制,让农民能最终从肉蛋油价的上涨中受益,从而以均衡的社会分配来整体提高国民的购买力,让国民真正富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物价上涨所带来的民生隐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