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微内核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模式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由此可以看出,微内核模式包含着持续适应性的管理流程思想,只不过传统上微内核体系结构是作为一项计算机技术系统构建工具而不是管理工具来使用的。
  (二)基于微内核模式思想的管理流程的建立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面向范围广、流程错综的复杂的活动。不同的研发主体根据各自业务、工序、整体环境等等情况的不同,必然在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同环境。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固定且单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是无法满足日益繁复的市场研发需求的。流程说到底就是一种引导,是风向标,它可以帮助使用者在特定环境状况下能对症下药。因此,根据各自应用要求设计建立的流程在不同项目间的可重用性非常低。而且研发主体内部结构和要处理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要求融入的流程应用也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流程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重用性和适应性。
  实践中,研发主体一般都不愿意在流程的建立上花费过多人力、物力与时问,因而各个主体问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通常是互相借鉴、反复交替进行的。正因如此,在不同环境下的相同流程难以适应各类复杂活动,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浪费。而引入微内核模式,并不是指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微内核模式的体系结构,仅仅是借用了微内核模式的思想,以期能较好地支持各种不同情况下知识产权管理的适应性和可重用性需求。
  以专利研发过程为例,基于微内核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基于微内核技术的适应性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模式框架,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引入微内核技术模式的思想,使得该流程能支持良好的可重用性可扩张性和适应性。第二,在流程构建中融入微内核思想,使建立的流程框架可以适应变化的需要在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总体流程不需要重新改动,只需要在微内核中加入新的元素,即以最小最简单、细化的流程适应各类环境,以不变应万变,将所有变化如同插件一般融人一个早已设定的数据库之中。
  (三)基于微内核技术的管理流程的应用
  流程微内核的存在类似于一个小型数据库,数据库中收纳了各类不可重用、无多重适应性的流程,而引入微内核就是一种明确分工下的调用机制。用微内核模式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I/O(输入/输出)层: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突发情况进入微内核。
  2.事件层:进行事件判断,确定事件范围,使用项目管理工具WBS任务分解法(WorkBreakdownStructure)分解。
  3.分区层:根据WBS任务分解后,寻找对应区域,获取最佳解决方案。
  4.执行层:通过区域数据库中的储备流程,执行事件,形成细化流程。
  5.I/O(输入/输出)层:根据执行层中获取的流程输出微内核。

  如图3所示,将各类流程或预想流程方案中最基本的应用封装在微内核之中,成为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中最核心的组件部分。而对于不同的主体应用,将其视为彼此独立的部件,即形成一种类似于计算机学科中‘插件”的环节。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在微内核基础上,提供一个“即插即用”的流程环节,很容易地连接扩展应用部分并把它们同系统的、基础的流程集成在一起。对于已经存在的事件来说,新增的事件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基础流程来说,可以随着应用的变化添加新的流程环节而无需改动原有的流程。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