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贫困的草根金融模式研究:小额信贷与发展权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摘要】反贫困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活动。传统观点认为大部分穷人是懒惰、不求上进的。但孟加拉国的银行家尤努斯博士用自己的行动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格莱美银行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格莱美银行的发展历史也颠覆了传统的观点,穷人的贫穷不是懒惰,而是缺乏基本的金融权利与发展权利引起的。
  【关键词】反贫困;格莱美银行;金融权利;发展权利
  一、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隐喻
  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MuhammadYunus)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Bank)被誉为真正的“穷人银行”,学术界和国际权威机构通常称之为GB模式,成为全球性的反贫困经典样板。尤努斯博士所倡导的小额信贷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额度小、无需抵押、遍及全球且偿还率高达98%。全球大约有1700万人因小额信贷而受益。《华盛顿邮报》在2006年10月13日的报道中宣称,依靠小额贷款这种“解放力量”,孟加拉的贫穷女性成为最大的受益人,99%的贷款者是家庭妇女,对维护平等、争取女权、提高自信等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推动作用,因为传统的银行通常拒绝向这些没有经济保障的穷人发放小额贷款。
  GB的创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74年,当尤努斯博士在舒适的教室里向学生传教高深的经济理论和优雅的经济模型时,仅一墙之隔的街道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奄奄一息的穷人,饥荒像洪流一样席卷整个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他们那一双双无助与绝望的眼神除了等待“死亡之手”的牵引并无任何期盼。尤努斯博士亲眼目睹令他一生难忘的悲惨场面后,决定走入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去寻找反贫困的智慧。
  在尤努斯博士的努力下,1977年10月被获许在吉大港乔布拉村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他规定小额信贷的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只对贫困人口贷款;其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和担保。从此,格莱珉试验拉开了反贫困大幕。1979年尤努斯博士正式辞去教授职务,开始了银行家生涯。到1981年底,当格莱珉分行的两年试验行将结束的时候,中央银行要求其会员商业银行的董事经理们对格莱珉的工作做出评估。但是他们的反应让尤努斯博士困惑不已。这些董事经理们一致认为:“格莱珉并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其工作人员不是按照银行规定的流程去做,而是日复一日地工作到深夜,并且像童子军那样挨家挨户地去做穷人的贷款工作。这种运作模式不仅依赖尤努斯教授的人格品质,而且需要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因此,这不是我们可以复制的模式,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分行都有一个尤努斯,也不可能让每个员工处于无休止的战斗中。”
  就这样,格莱珉从一个在充满敌意的银行体系中运作的试验项目,转变为一家为穷人服务的独立银行,这一挑战使尤努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以及这些受益的借贷者都非常激动。在1983年10月1日后格莱珉银行(GB)能以一个与传统商业银行同等身份的机构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以商业化的赢利模式满足穷人的金融创新,且超过传统商业银行金融运作绩效得以快速成长。最重要的是,格莱珉银行(GB)的独立性使得它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扩张,新的支行在孟加拉乡村遍地开花。
  尤努斯博士从未想象过,他的小额贷款规划会成为一个为250万人服务的全国性穷人银行的基础,更没想到它会绵延五大洲,在一百多个国家得到采用。尤努斯博士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带着他过人的才气和不懈的毅力,带着他的格莱珉银行(GB)走向孟加拉,走向全世界。
  二、反贫困的贷款权利:一种被忽视的草根金融
  尤努斯博士在谈到小额信贷时,他认为:“贷款不仅是商业交易,而且如同普通食物那样是一种天赋权利”。无独有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研究饥荒时发现,饥荒的大面积传播主要因素并不是天灾,它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们缺乏相应的基本权利,特别是交换权利,导致交换权利缺失的原因是:一方面政府有用的信息渠道被人为破坏,“饥荒恐慌”被有意地夸大;另一方面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饥荒是自然灾害,不是权利缺失,没有动力也没有意识去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两位学者的真知灼见深刻地洞察到贫穷与饥荒都是权利缺失导致的,并不是懒惰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