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民经营行为
摘要: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郑家沙沟村农民生产经营方向分为养殖为主农业种植为辅型、农业种植为主打工为辅型和打工为主种植为辅型。文章通过对农民经营行为制约因素及经营行为对农业发展利弊关系的分析,探讨促使农民经营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经营行为;土地流转;农业帮工
郑家沙沟村是山东省的一个普通的农村,该村有210户744口人,总土地有1800亩人均土地达到3亩每人。该村农民出外打工的较少是一个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农村。自2004年起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村农民经营生产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派生出不同的经营行为,接其经营心态和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养殖为主农业种植为辅型、农业种植为主打工为辅型和打工为主种植为辅型。
一、制约农民经营行为的因素
农民经营农业,其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受一定动机和需求的驱使产生的。在现阶段经郑家沙沟村农户经营行为受限于三大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选择养殖为主农业种植为辅的农户其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原因在于养殖业一般投资较大风险较大,年龄较大的农户一般比较保守。同时,年龄较大的农户一般学习能力、精力较差且已经习惯了种田,而养殖业一般比较耗费精力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对外交际能力。因此,年龄较大的农户一般不选择以养殖为主。
(二)子女因素
农户的子女如果在外找到工作或者考上大学再重回农村可能性很小,则他们一般不会再搞养殖业或者建大棚进行农业投资。原因在于:劳动力不足;他们年老以后没人接手他们的事业。而子女需要重回农村的农户则都会搞养殖业或者建大棚等投资较大的项目。他们希望给自己的子女打下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当他们子女重回农村时能接受他的事业。
(三)土地因素
土地是农业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经营行为。一是土地数量的多少约束着农民经营行为。在郑家沙沟村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是按照人口数目平均分配。如果农户没有能力进行耕种农户一般大量选择种植基本上不需要劳动操作的小麦玉米,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较少。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农户想要扩大规模比较困难,因而无法使用大型机械作业进行规模经营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农户不得不选择在农闲时候进行打工。二是土地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在资金、技术、劳力等因素相同相同的条件下,若土地质量高、投入步、成本低、收益高,农民投入积极性也高反之,投入成本高、效益低,影响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土地的自身条件对农民的经营行为形成了客观限制。5年以前,郑家沙沟村的农户都选择种植生姜等经济作物但因为土质和水源的因素(郑家沙沟村的1800亩土地中只有150亩适合种植生姜、400亩水浇地),因此,一部分农户在没有适合的土地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将土地种植耐旱的对土质要求较低的小麦玉米,而将大量的剩余时间用来打工以获得更多收入。
二、农民的三种经营行为
(一)养殖为主农业种植为辅型
自2004年起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村兴起养殖的浪潮。到目前为止,有7家养鸡厂、8家养猪厂、3家养鸭厂、1家养鱼厂、2家养牛厂。这种类型的农户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农业的发展,但主要精力放在养殖业中,农业种植方面仅仅种植耗力较少的粮食作物。例如,居民郑志升在投资20万养鸡的同时还耕种了10亩土地,所种植的农作物分别为生姜2亩、小麦7亩、花生1亩,其中,仅有生姜比较费时需要经常管理,小麦和花生耗费农时较少。
(二)农业种植为主打工为辅型
该种类型的农户土地种植面积较多,达到户均18亩。在农闲时刻选择就近打工。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户一般选择两种以上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这两种经济作物基本上花费了整个家庭的60%的时间,当然其收入也占全年收入的70%以上,另种植少量其他经济作物其余土地全部为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例如,农户孙希华家中共有20亩土地,其中,3亩生姜、5亩桃树、1亩土豆、2亩芋头、1亩棉花、2亩辣椒、7亩小麦。生姜和桃树属于劳动密集型作物,农户的主要时间耗费和收入都来源于这两种作物。在打工方面该村的出外打工与其他地区不同,属于就近打工。这种打工分为三类:一是建筑工。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农民会进行房屋装修,同时由于养殖业的发展也需要建筑大量畜舍。据统计,在近五年来郑加沙沟村房屋新建8所、房屋装修50所、养殖建筑30所。因此,建筑工的需求较多。农户在闲暇时刻都兼职做建筑工人。二是农业打工。由于各村种植的作物各不相同且基本形成规模化,因而催生了大量的农业帮工队。目前,在郑加沙沟村周围农闲时居民经常在外帮工,如参加出葱队、出姜队来打工。三是工厂打工。郑加沙沟村周围(离村5里左右)有一个石料厂和一个花生加工厂,该村农户在冬天时到这些工厂打工。据统计,农业种植为主打工为辅的农户每年的打工收入能达到5千左右,占总收入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