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公平是经济伦理的价值导向
  公平是经济伦理的重要范畴,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中,被人们公认为最佳的规则。公平观念是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言,‘公平则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公平一方面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有利于引导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平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贫富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这种增长不可估计过高,因为农民收人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在农民收人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的收人差距还在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认为,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城乡收人差距依然比较高,城乡收人比是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人差距大约在4一6倍左右。2000年城乡收人差距只有2.79。从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来看,去年城镇地区达到59.3台,比农村地区高10倍左右。
  在地区差距方面,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1.86倍、中部地区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50.31% ,29.06%和20.63%变为59.27% , 23.36%和17.37% ,东部地区比重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居民收人水平的区域差距虽然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也呈扩大趋势。1978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是西部的1.1倍,是中部地区的1.2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1.5和1.46倍。区域间农村居民收人水平差距扩大的幅度大于城镇,表明区域间农民收人差距是区域收人差距的主要方面。
  收人差距的扩大使公众不满情绪逐渐增长,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观。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对公平的追求正是其对伦理关注和价值追求的鲜明表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具有经济伦理价值导向,因为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即社会主义公平。正如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促进公平,彰显公平,使人们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