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摘要:本课题从城乡统筹视角下,通过对现有城乡商贸网络体系不健全、城乡商业网点分布不对称的现状分析,探讨在农村商贸中实现连锁经营的可能性。通过国内外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究,研究城乡统筹视角下城乡双向流动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构建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从而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实现真正的“大流通、大市场”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双向流通;连锁经营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环节之一,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着对资源合理配置和资金有效周转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且旧的经济体制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严重,使得农村的流通业处于滞后的状态,农民的生产消费不足,农村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影响着社会的长远进步以及和谐发展。为了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社会和谐发展,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中。为城乡双向流通创造了机遇。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了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同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2005 年商务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对2005 年“万村千乡工程”项目予以资金支持的通知》扶植农业经营。2006 年商务部印发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进一步推进以解决农民买难为主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解决以农产品卖难为主的“双百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等。2008年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确定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大部分与促进农民增收有关。这些政策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连锁业扩张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综述
  目前关于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中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的主要模式有:
  (一)理论模式
  特许连锁模式[1~2]。特许连锁是指掌握某种经营优势(品牌、技术)的总部与加盟店签订加盟经营协定,加盟店从总部获得商标、商号的使用权,总部则提供相应的业务技术、知识,进行经营指导,加盟店要受总部的管理控制。目前各地农家店可以借助于由城市(县市)连锁企业搭建的特许加盟之桥,以较低的进入成本加盟到连锁店铺行列中,使用连锁企业的商号、专有技术和服务规范,接受其培训、指导,使农家店比较顺利地跨越初创时期,早日进入成熟经营时期,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城市(县市)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最适宜采用的方式是特许连锁,实现低成本扩张,吸引众多的农家店加盟到自己的旗下共同发展。成熟的特许加盟方式能使加盟农家店和连锁企业实现双赢。
  (二)经验模式
  1.江苏经验。第三方物流与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创新。江苏省在农产品的连锁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三种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无锡的“天惠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镇江的“万方连锁超市+基地”;三是盐城的“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都是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商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四川经验。“仓储式”+ “流动式”。实力雄厚的连锁超市可以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两线经营。在交通便利、消费水平较高、具有能辐射周边地区的集镇上开设“仓储式”超市,另以“仓储式”超市为轴心向周边零售业不发达、农民对价格较敏感的地区派送“放心便利车”。便利车与整个连锁超市形象设计统一,车内装有POS机,货架齐全、商品陈列有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合理安排派送时间。 河南经验。建设三级网络,推进供销社改造工程。河南省将用 三至五年时间把现有的4 万多个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改造成现代化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主要措施有:(1)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公司牵头,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等骨干网络。(2)建设区域网。对原有经营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购进、配送、运输、结算、管理的细分体系。(3)建设终端网。实施超市进乡村、进社区工程,鼓励各地供销社发展农村小超市、农产品直销店。
  二、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中连锁经营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对于双向流通的含义,多数学者认为双向流通包含多重含义,这里我们依然沿用高青松(2009)的定义,“双向流通”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指物流配送上的“双向”流动。这里的“双向”是指流通企业,在往农村销售网点配送工业品之后的返程中把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回城市,配送到城市的销售店。运输车辆往返过程中,两头不放空。“双向流通”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品牌共享上的“双向”渗透。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流通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和物流配送体系,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商品质量体系的完整、稳定与安全。流通企业定产订购的农副产品,获得了流通企业品牌的支撑。具体来说:
  (一)连锁经营农村商贸流通发展的需要
  1.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新形态的经营模式。如前所述,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不健全致使农村市场上商品质量低劣,而价格又层次不齐,原有旧体制的模式是一种小农生产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村零售网点散乱,零售业态单一,商品的质量无法保证,也就没有办法发展农村。
  目前农村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人口数量多,市场容量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农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农村消费质量、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为农村连锁经营提供了基础(如图1所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实际支出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从零售业态的变迁理论以及与人均GDP的关系来看,目前中国人均GDP 2 000美元~3 000美元,正是经历着超市业态普遍发展的阶段,农村也不例外。
  农村供销社作为古老的流通形式为连锁经营的网点分布创造了条件。首先,供销社遍布城乡,是目前现存零售业态中服务体系较完整的一种业态,供销社90%以上的网点、设施、人员分布在县市以下,他们都同时拥有较为健全的机构设置,这使得供销社系统本身就具有连锁的性质。其次,由于供销社系统长期存在因此在农村这种以关系而不是以契约形成的社会中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他可以与农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农村中拥有较高的信用。
  再次,在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为连锁经营实现的物流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首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得公路运输成为可能,其次,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更多更快更有效的信息,现代化社会是信息社会,拥有信息就以为着更早一步的占领市场。 连锁经营的特征必然会带来农村的新发展。连锁经营使农村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不但能够“开源”而且能够“节流”。“节流”功能。连锁经营能够有效的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这对于广大农村消费市场来说,无疑是最强有力的吸引力。采用连锁经营,通过连锁配送体系的正常运作,可以实现合理库存,降低商品零售价格,实现薄利多销。对于工业品下乡来说既可以降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为农民带来实惠。同时又可以合理配置工业品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再者,连锁经营的多店铺分散化销售符合农村居民消费分散的特点。多店铺销售使连锁店深入到农村居民相对聚集的消费区,具有小店铺的渗透优势,而规模化的进货又能够维持较低的成本,使得零售有利可图,从而使农村消费者和企业都有利可图,解决了农村商业网点分散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
而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讲,则是“开源”的功能。连锁经营使农产品买卖呈现规模优势:首先,促销的规模优势。由于连锁店各分店遍布一个区域或全国,其总部可统一进行广告宣传,广告费用可以分摊到多家分店,加大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研究、开发、培训的规模优势。连锁商店可以聘请专家设计有关的照明、卖场布局等商业技术,开发计算机运用、商品陈列、防盗等技术,这些费用可以由多店承担,而开发成果可在整个连锁体系内推广,节约成本;最后,品牌优势。连锁店可以把各分店的成功经验在整个体系中推广,通过复制成功的经验模式,实现连锁店扩大,通过连锁经营的推广和发展,实现连锁店间经营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服务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将新型经营方式、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素质的员工带入农村市场流通领域中,这样农产品经过了二次加工得到了附加价值,不再是传统的原料产品,而是具有现代理念的搞产品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因而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无论从硬件或是软件上,连锁经营都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农村消费市场商品流通体系的长远发展。事实上,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连锁经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苏、皖、鲁、豫、鄂、冀等省开设连锁店的江苏苏果超市有限公司节制到2008年已经拥有1 510个连锁门店,其中879以上的服务对象和50% 以上的员工为农民,十年间已拥有营业场地2.3万平方米,门店30多家,经营品种1.5 万种,2002年实现商品销售3.5亿元,连续经营四年跨入全国连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