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践特色
论文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乡村支援城市;城乡独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即城乡一体化。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正是这个阶段,城乡经济格局不合理、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部矛盾频出等关乎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统筹发展 城乡格局 城乡壁垒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早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他的名着《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他理想中的“田园”般的城市应具有:“水源清洁、无有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的自然之美;“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的社会公正;“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的城乡和谐。他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二元制”旧社会结构。
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时期。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物质至上”的“有产业者”的冷漠自私、情感麻木、利欲熏心,导致贫富分化对抗、城乡分化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环境品质和生活品质日益增长的追求,也抑制着城市的健康发展。霍华德率先以其深刻的社会良知和清醒的理智关注着因多重文化介入而心灵和情感未能正常发育的英国人,呼吁以构建环境优美、公平正义、和谐共荣的“田园城市”形式作为“联结”载体来拯救英国人的畸形心灵,给外强内裂的英国社会肌体注入温情、睿智和灵魂。当时,一些进步的英国人幡然醒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于1899年成立了英国“田园城市”规划协会。田园城市建设运动也就此开端,并最终成为了一百多年来许多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工农差距,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界性共识,为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延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具有启蒙意义的理论贡献。
受霍华德的启迪,其后的1922年,现代主义建筑鼻祖法国人柯布西埃又提出了“明天城市”规划理论和“光辉城市”规划理论。两种学说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他认为,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则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注,其实践成果是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乡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布局,20世纪50年代印度着名的昌迪加尔规划就是其杰作。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而是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首先提出来的。苏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融合农村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这恰恰与霍华德田园城市所倡导的城市乡村大融合的理念不谋而合。严格地说,所有国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乡村支援城市;城乡独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即城乡一体化。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正是这个阶段,城乡经济格局不合理、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部矛盾频出等关乎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