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岗位津贴分配:框架与实证解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利用前文的分析框架,分析新高校的基本情况,设计岗位津贴分配方案。
  组织特性:原有两校由于上级主管单位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侧重点不同等,办学目的存在典型的差异,一个是要以热带农业科研、教学,开发为主攻方向的科研单位和高校,一个是“省属综合性重点高校”。就岗位津贴分配模式而言,原有两校采用既然不同的分配模式,一个采用现在高校通行的岗位津贴二次分配模式,一个采用传统高校通行的“大锅饭”性质的一次分配模式。岗位津贴分配模式上,原有两校的差异(表1)必然会经历整合的过程。
  组织成员群体心理:原有两所高校在组织特性各个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也体现在原有两校成员群体心理层面。其一是原有两校教职员工在心理上对合并存在一定的心理转化周期,原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会带来不安情绪,有个心理转折的过程;其二是新环境、新制度、新工作单位会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数据显示,原有两校的教职员工分别认为原有的岗位津贴分配模式更适合新高校的比例分别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8.4%和78.3%。同时,由于合并初期,学校人事行政部门预先设计了一个以提高课时量为基础的津贴分配方案,在没有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合并后的第一个岗位津贴分配方案。特别是在不提高薪酬的前提下提高原有教师的年教学工作量,遭到教师的群体性抵抗,这个方案因没有得到部分教职工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的认同,也没有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部分教职员工对课题组开展岗位津贴分配研究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教学科研群体与行政群体之间矛盾凸显,不良的群体意识慢慢滋长。不良群体意识会产生不良的群体行为,为组织变革以及组织目标实现构成障碍。可以看出,合并后原有两所高校教职工群体意识表现出差异性,同时新合并高校由于受到前一次岗位津贴分配设计的影响,合并后学校内部产生了教师科研人员群体与行政人员群体之间的矛盾,群体意识产生裂痕,原有的岗位津贴分配思路并不利于合并后高校统一的群体心理的形成。
  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合并后高校已经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合并后高校必然要按照“211工程”建设要求,建立符合发展要求的制度。合并高校需要尽快走出合并过渡期,开展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活动。同时,为配合财政部、教育部以及所在省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要求,需要建立适合要求的岗位津贴制度。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作为薪酬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在考察几所大学等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过程中,感受到具有竞争力的岗位津贴分配模式给一所大学所带来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这些大学已经完全建立了能够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又能够反映业绩的二次分配制度。
  鉴于合并后高校进行岗位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复杂的内部障碍,岗位津贴分配制度设计立足于新合并高校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找出内部障碍的核心问题。此次岗位津贴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岗位津贴分配方式标准、构成以及极差等。针对岗位津贴分配方式问题,研究发现,“大部分高等学校采取了‘分级目标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宏观调控、学院(系)组织实施’的岗位津贴管理原则。”教职工完成基本的岗位工作职责即可享受基础津贴,基础津贴的差距较小,主要依据教职工的年功和职级、职称等自然条件确定,业绩津贴差距较大,其与教师等所完成的教学、科研任务挂钩,其对工作目标的设定比较高。国内很多高校也是采用此种构成方式设计岗位津贴;针对岗位津贴标准问题,也是此次岗位津贴分配模式设计中最核心的问题。根据岗位性质不同,岗位津贴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行政管理岗位依据行政级别确定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行,但是教学科研岗位岗位津贴原有的岗位津贴分配一般是与教学工作量相关,根据教学工作量(学时数)分配岗位津贴。一般而言,高校会确定一个以学时数为基础的“基本工作量”,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取得全额岗位津贴。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种奇怪现象,就是全校当年总学时数会出现“自我膨胀”问题,也就是岗位工作量的“寻租”现象。这样必然会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同时也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研究发现,在岗位津贴一次分配模式下,教学学时的调整权力在教学科研单位,而岗位津贴分配权力集中在学校层面,各教学单位必然会通过“膨胀”学时数获得更大的收益。本质上看,这反映了高校管理中的一个悖论,即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者与分配者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理解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存与冲突的体现。通过研究发现,各单位编制数可以作为岗位津贴的分配基础,其理由是各二级单位教职工编制数占全校教职工总编制数的比例与各二级单位教学工作量占全校教学工作总量之间存在典型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6,如图1。高校管理机构根据教师编制数下拨岗位津贴,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工作量膨胀,有利于激发二级单位教育教学积极性;针对岗位津贴极差问题,反映的是岗位津贴分配过程中的横向公平,可以按照学校岗位津贴原有极差以及相关法规要求确定。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