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居民就医行为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申俊龙 张燕南 时间:2013-02-15
      3  讨论
        目前学者们对就医的研究主要是影响就医的因素,虽然也有学者研究了社会网络在获得医疗保健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社会资本对就医整个过程的影响,董恒进(1998,2003)[7][8]认为病人就医行为可分为就医前、就医中和就医后的行为。
        就医前的行为主要是推迟看病以及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在这个阶段,患者在会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的等信息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的结果进行决策,称之为患者信息搜寻,这时患者可以咨询亲戚、同事和朋友等是否去看病,如果确定需要就医,就会涉及到选择医疗机构的问题,尽管大部分患者会涌向综合性医院,但是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医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患者会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本,直接找到熟人推荐的医生,更好确定自己病情,对症下药。从而避免多次就诊,耽误治疗的情况。
        就医中的行为有对药品使用情况和整个服务的费用等。医疗信息包括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医疗服务质量、关于医生的信息、病历记录信息以及医院管理方面的信息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由医院掌握,患者虽然比较关注,但是了解这些信息的程度有限。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学知识的不同,医患之间必然存在着专业知识、认知水平的差异。一名医生要经过多年的正规医学理论教育、实践操作、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才能形成对一种疾病的认识。在我国,由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十分薄弱,人们的医疗知识普遍匮乏,所以具有特殊专业知识技能的医疗者,自然处在知情者的优势地位,而患者群体则处在不知情的劣势地位,很容易产生医疗服务的诱导需求。医疗服务的诱导需求就是医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意识地给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有时这些医疗服务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合理的,医院会给患者提供一些不必要的过度的医疗服务,如开大处方,开昂贵药品等等。诱导需求实际上是相对于合理的基本需求而言,即由于受到某些诱因的影响,超出合理的、基本的需求范围,造成某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如医疗服务过程中重复用药、大处方、重复或不必要检查项目等等,均属于诱导需求范畴。在就医中,如果有熟人,至少可以避免大处方现象,或者不必要的检查项目。
        就医后的行为是病人的遵医嘱的情况。这时医生一般很少过问,大多数情况是病人复诊时才会涉及,许多大型的综合性医院的医生,由于门诊量大,对于病人就医后的关心也不多见。可能差不多所有病人都遵从医生的指导,不过有些病人不听劝告,尤其是在他们觉得病情有所好转或者症状不明显的时候,这种情况,也许在关系就医时可以避免。
        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就医前的情况作相关研究,而对于社会资本对就医后的影响相对较少。其次,关于社会资本在个人就医过程中局限性的研究很少,研究者主要研究社会资本对就医的积极作用。这可能与社会资本本身概念界定不清晰有关,如果社会资本对就医确实有消极作用,那么如何减少和剔出就医过程中不利的社会资本来促进就医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第三,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探索如何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以减少他们在就医过程中的劣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还有就是针对农村的就医研究也有帮助,现在许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存量在减少,这对就医的形象也是不可而忽视的。因此,在当前“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寻求解决居民就医问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目前我国关于社会中资本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还不是很完善,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居民的就医行为,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就医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看病贵、看病难”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4(4):44-47.
[2]江大红.看病非要找熟人吗[N].生命时报.2008-8-19(22).
[3]布迪厄,华康德(Bourdieu,Pierre and Wacquant,Ioic).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92.
[4]邢海燕等.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5):12-15.
[5]张静,海闻.中国城镇居民的就医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第四届经济年会人选论文,2004.
[6]吴晶.中国患者就医行为研究[C].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2006.
[7]董恒进.卫生筹资与就医、处方行为研究.中国卫生资源.1998,l(l):24-26.
[8]Hengjin Dong.Health Financing Policies: Patient Care-seeking Behavior in RuralChina.Intl.J.ofTeehnologyAssessmentinHealthCare2003:19(3):526-53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