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从博弈世界到东亚货币合作——看2005年诺奖获得者谢林的经济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薛婷婷 王学鸿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 合作均衡 东亚货币合作  
    论文摘要: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谢林的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对于解释东亚货币合作过程中的“可行性”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两位博弈论经济学家。  
    博弈论可以分为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10年前博弈论大师纳什获得了诺奖,其提出的“纳什均衡”向西方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发起了挑战。10年后,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把纳什的非合作博弈均衡上升为合作博弈均衡。而它们的研究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在当前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中合作均衡有着许多的对应物:欧元的诞生,对构建亚元区的设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世界各国纷纷要求加入WTO,尽可能寻求区域性经济合作,巴以冲突下的沙龙单方面行动以及刚刚获得和谈成果的朝鲜六方会谈。  
    托马斯·谢林是一个和解论主义者,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威胁的力量往往可以遏制威胁。他于1978年提出的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认为单个人的决定最终导致出乎人们意料的集体行为的现象,这种人们所不情愿的集体行为不仅源于人们的决定对外部资源瓶颈的敏感,还源于人们的决定往往是对其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为了进一步说明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谢林提出了一个重要论题:关键多数理论。在社会决策过程中,有许多强制力能让决策汇于一点形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的、习惯的因素。一旦社会形成一个特定的惯例,比如语言、风俗及其他方面,它就很难改变。  
    实际上,在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所面临的国际货币合作问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国际关系通常表现为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三种最基本关系形态。而“国际货币合作”是当代国际货币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具体形态。在长期竞争中就会发现:激烈竞争并不能得到想得到的利益,却常常走向恶性竞争、收益下降并可能导致冲突出现,因此,在整个国际社会越来越崇尚生态经济学和系统理论的今天,最好的竞争手段就是合作,即竞争的最佳方式就是共同进化与广泛合作,合作就成为现在国际社会唯一可以选择的国际关系发展形式。合作完全成功时就会达到和谐状态,如欧元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美洲的美元化趋势和东亚货币合作前景展望都反映了在不断重复博弈中,选择合作均衡的正确性。  
    在国际关系比较紧张的20世纪30年代,汇率被当作主要的经济竞争手段加以运用,相互之间也是一种完全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坑害的货币贬值政策,结果是造成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极大破坏,这种恶性竞争就是互相之间非合作博弈的结果。这种以邻为壑的恶性博弈在后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也出现过,但是由于这样的博弈结果极有可能遭到报复和出现两败俱伤,对抗与不合作的情况相对在减少。根据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发展进程,合作各方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连续的,不可能只是一次性的短期博弈,对抗性或非合作博弈必然会招致报复和国际谴责,这种国际舆论的压力、国际相应机构的责难、利益相关国家的反制约与报复都会使这个挑起不合作博弈行动的国家不敢或没有办法继续这样博弈下去。因此,在长期而连续的博弈中,国际货币关系的有关各方就更可能走向合作博弈而不是非合作博弈论。  
    但是合作均衡作为博弈的结果并不是一毗而就的,它是从非合作到合作的过程,它是不断博弈的结果,而在这个“不断的过程”中,谢林提出的“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则直接作用于博弈各方的行为,并最终带来“合作博弈”的结果。  
    在符合最优货币区条件的货币关系比较密切的一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货币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可能其中有个别国家因为地缘经济货币关系相对不一样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参加最优货币区的货币联盟建设。此时,这组国家之间就可以进行封锁,形成敌对的非合作博弈,对这个“个别”的国家实行封堵。而这种封堵一方面是由于新的货币关系而使得过去的关系中断,另一方面是合作体的各种政策也会对未参与合作的国家形成隔离与封堵。已经参加货币联盟的国家在新的合作制度下进一步调整和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货币关系,并同时加快调整与不愿意参加合作的国家之间的货币经济关系,这样就对这个不愿意参加合作的国家形成了封堵和隔离;同时,这个被隔离的国家就会想方设法进行自保或寻求更加合作对象。于是,它们之间展开了博弈,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被隔离的国家因为损失过大而最终加人合作体;二是被隔离国家与合作体内国家的货币经济关系进一步淡化,而逐渐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最终被排除在原来的最优货币区之外。  

    而此时谢林的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个别国家认为加人合作体是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但是如果周边国家都联合起来了,而自己还在孤军奋战的话,损失会更大。受到“关键多数理论”的影响,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和现实中,周边国家或与自己关系紧密的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都会给自己形成一种压力,从而迫使自己与合作体形成封堵状态,面对更为巨大的损失,只能将自己逼进合作体中。例如,1993年欧洲联盟同意大市场建立时,丹麦全民公决否定参加,但只有意念时间,市场自发形成的封堵就使丹麦经济损失惨重,不得不在进行第二次全民公决后参与进来。而当前英国不愿意将历史上非常辉煌的英镑废除加人欧元区的决策非常类似于英国早期对待欧洲共同体的经济合作态度。英国因为自身利益没有参加欧洲共同体,并且还推动欧洲其他国家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进行一种松散的经济贸易合作,形成对欧共体的对抗。但是,因为欧共体更强有力的合作形式产生的巨大力量,反而让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纷纷要求加人进来。其实,无论是欧共体、欧盟还是欧元区,它们的每一次发展、壮大都是谢林的“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的实证,“关键多数论”所形成的强制力是巨大的,它的存在直接会影响博弈结果的最终走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