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三、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实现经济现代化。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里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点,要实现20年里“翻两番”的经济指标,只有在市场制度条件下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增长,为实现小康目标创造不竭的物质财富,也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
2、确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首先要防止脱离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而单独地搞经济发展的倾向。仅仅以物质和经济发展指标来理解小康社会,轻视社会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只会导致某种畸形发展,最终使经济建设也受到影响。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能够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发展的原则上正确处理落实“效率优先”与落实“兼顾公平”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公平去理解发展效率,轻视小康发展时期重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都能达到小康,稳步迈向共同富裕,以体现“结果公平”。三是防止脱离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去把握现阶段的小康建设。杜绝发展上的短视性、实利性和局部性,不能搞一次性、破坏性的、不顾及子孙后代的所谓经济发展。四是防止忽视人的发展去考虑发展问题的倾向。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和突出“健康”两字。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人的幸福和自由解放的发展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面”的真正体现,最根本的应当是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3、完善社会再分配机制。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调整和规范分配关系与完善分配制度,确立“机会均等”的收人分配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要解决当前收人分配中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形成“橄榄型”的稳定的社会结构。
4、重视人文精神和生活质量的弘扬与提高。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追求平等、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达到人性的真善美与知情权的和谐统一。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宣言》和《行动纲领》(1995年)认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将是一个逐步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从注重生活水平到讲究生活质量将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所在。党肩负着人民的希望,人民寄希望于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就能够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能够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下一篇:浅析效用及消费者行为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