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当代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划时代的著作,他的经济伦理思想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奠定自由法则,即使在今天,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自身,如何实现个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完整、统一,从而到达自身的和谐;对于社会,如何协调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通过指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和伦理之间的统一性,论证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从而为从不同的方面解决当时的矛盾冲突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论证,也为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考经济与伦理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3.关于我国建构市场经济伦理制度的思考
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年代,由于主流意识形态主张集体主义至上原则,大肆宣扬集体利益,贬抑个人利益,极大的压抑和扭曲了人们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心理,导致利己与利他不协调,从而不能有效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中国经济一直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美籍学者孙隆基指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不协调导致的后果,“户国人认为抹杀了个人,就可以造成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效果,可能在革命时期出现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如纸上谈兵。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抹杀个人,并没有促进集体的公益,徒然造成了个人的不发展而己。这种不发展状态,既没有私,也没有公,而是一种公与私两败俱伤的状态。”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启动经济改革,并顺利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也得到促进,在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忽略市场伦理制度的构建,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下降,见利忘义、惟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等种种不良现象滋生蔓延,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合同履约率逐年下降,利己和利他、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没有实现有机协调,在现实生活中导致严重后果,损害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实现效率追求与道德追求的统一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伦理制度设置与建设,将主体的效率追求和道德追求协调起来,使自利与他利及社会公利实现统一,从而实现自身的和谐,并由此达到社会和谐。
关于经济伦理制度的构建,笔者认为,既不能单靠道德来规范,也不能单靠法律来约束。道德靠良心、内心的信念、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的习俗等来维持,它没有强制性,只是一种软约束,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土崩瓦解,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而法律具有强制性,可以起到事前的威慑和事后的惩戒作用,是硬约束,应两者结合起来建构,目前,我国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制度任务紧迫,在建构中,应把传统道德精髓与现代法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道德规范和法律制裁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传统道德观念深深根植于国民思想中,塑造中国独特的民族性,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不能不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