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绩效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一、引言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目前对股权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企业价值、融资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有两类研究方法。一种是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方面阐述。另一研究类型,是将股权结构分成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持股比例方面开展实证研究。
二、理论基础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股东的稳定性及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等。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方面。内部治理机制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形成的管理和控制关系,以此控制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偏离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最终目标,提高企业绩效。外部治理机制指公司外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包括市场管理机制、政府治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
股权属性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经理人员(或内部人)持股、社会公众股及其他股份。股权集中度。指公司的股权被一个或几个股东持有的集中程度。显然,股东的种类不同,各类股东持股比例不同,股票的集中度和流通性不同,导致股权结构也截然不同。
三、文献回顾
(一)从股权结构对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研究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的影响的文献回顾
在新经济形势下,张颂(2010.12)认为股权结构分散和成熟的市场主要是靠外部制理机制治理公司发挥作用,而股权集中主要是靠内部制理机制发挥作用。外部制理机制主要依靠股权结构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主要依靠内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独有的特征,张昆峰(2010)提出建议,为实现股权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资本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充分竞争和良性互动,建立具有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公司治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股东权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二)从股权属性、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在股权属性方面,学者普遍认为,国家股对公司治理效率低下,法人股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左志鹏(2010.4)国家股代表缺位和不可流通性,使公司治理效率低下。法人股对公司治理有较强积极性和正面作用。未流通股,通过投票方式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影响不显著。同样,袁晓燕(2010.5)通过对河南省境内38家上市公司调查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价值越低。
在持股比例方面,学者普遍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较大,对其形成制衡,将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陈晓辉(2010)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且第二、三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股东制衡度较高。汪洋(2010.7)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双核”结构是最优的股权结构推导得出,即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接近第一大股东越能提升企业价值。愈培燕(2007.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第一股东远远超过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张方方,兰兰(2010.3)研究显示,股权集中与公司价值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截然不同的是,卢华,鲍慧(2010.2)认为流通股比例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呈正向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下一篇: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