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约束性指标下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
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中小城市要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增长,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根据自然禀赋和当地实际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在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方面,除了应注意选择市场机会多、潜力大、经济基础较好,产品稳定的企业,还应考察其能效、污染程度等指标。积极采取有效的政策方案,大力推行“低碳化”能源结构比例,改变当前“高碳化”的传统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中小城市应通过技术、产品、产业等的优化组成,使其成为一个运行效率更高的复合系统,从而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达到经济结构和产业运行向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2.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和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人员结构及研发成果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对取得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创新团队应给予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提高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拥有量,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逐步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开发和收益主体,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四是选择具有清洁生产机会多、潜力大、经济基础较好,产品稳定的企业为试点单位,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能源和水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产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是中小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新增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污染物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常规污染物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环境形势严峻。因此,应将中小城市划分为若干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使各个区域尽量减少废物,达到污染“零排放”的目标。通过综合分析自身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从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气象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角度,考虑城市工业布局,使工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首先,使同类产业相对集中,以利于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物的集中处理、回收、循环再生,将可能形成共生体系的产业布局到一起,形成生态产业链。其次,建设城市工业副产品的集中回收、处置处理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收集各个工业园区或分散企业不能自主消化的副产品(如废油、非金属等),回收有用成分,形成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对暂时不能回收利用的作无害化处理。再次,根据城市主导产业构成特点,形成信息—废物—回收利用一体的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相关技术支撑体系。最后,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理论的原理重新审视现有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深层次矛盾,因地制宜,强化区域内企业间的内在联系,补充和完善现有区域功能,建成生态工业园区。
4.加快城乡统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城市作为一个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条件,经济是支柱。中小城市不仅要着力解决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还肩负着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群众身体健康的责任,因此,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逐步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小城镇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提高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奠定基础。统筹城乡关键在于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提高以城带乡的能力,〔1〕提高城乡人民生态文明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吴铀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J〕.农村经济,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