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贫困地区信贷市场阻滞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爱华 时间:2013-02-15
  四、思考和启示
  (一)设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国内学者在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对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看法很多,典型的观点认为:当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时,金融活动将局限在较小的范围,金融功能也仅限于“信用中介”,因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极为有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即不但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有可能形成金融制约,并造成经济衰退。将这些理论和观点结合河北省承德市贫困农村地区的“三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产业弱质性明显,农业项目收益难以成为担保品,现有实际财产较少,即使有担保品,也存在担保手续的法律及相关服务不健全的问题,使得承德市贫困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同时并存,贫困农村地区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抑制现象。因此,本人认为解决承德市贫困农村地区“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设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在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和农户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样既可解决农户资金的不足,又可有效地分散农村金融组织的信贷风险,还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非法民间借贷的发展势头。
  (二)组建适应农村不同层次信贷需求的新型信贷供给机构
  1、建立农村政策性政府委托信贷机构。为满足农村救助性、生存性信贷需求应建立农村政策性的政府委托信贷机构。这种机构接受政府的委托,对特定的对象发放无息贷款,主要是支持灾后的农户、农村企业进行灾后自救,支持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且应是中央政府提供一部分,各地方省、市、县政府配套提供,还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和赞助。
  2、组建专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小型社区银行,效仿孟加拉国的贫民银行,专门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无抵押无担保贷款。
  3、组建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从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商业性、发展性信贷需求特点来看,组建具有地域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信息优势和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是具有制度适应效率的。
  (作者单位: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1978-2000.2002.10A.
  [2]徐燕.农民收入调查分析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
  [3]丁文丽,于鹏.基于农户特征的农贷市场微观结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