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首先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为中央银行确立基准利率提供参照之后,放开属于直接融资方式的债券利率,再按照中央银行的改革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现阶段可先着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逐步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尝试建立起一套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
  
  确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
  
  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及时性,货币调控权应相对集中于中央银行总行,同时应该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独立于地方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受其干扰。一方面,改变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免程序,将中央银行对国务院的隶属关系改变为对全国人大或人大财经委负责;另一方面,应将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目前的“咨询议事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将货币政策的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并适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我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加以推进,即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比例,初期以政府代表为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比例,相应增加市场方面代表的比例,既有利于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人民币将逐步走向自由兑换,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方向应是:实现企业意愿结售汇及外汇周转限额弹性制,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几家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当日外汇市场供求,参考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买卖的汇率浮动幅度,银行与客户间的限期买卖汇率可在公布的市场即期汇率的一定幅度内由银行直接确定,而客户与银行间的大额买卖,汇率可由客户与银行自由议定。为保证外汇市场上公开业务的顺利开展,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下,央行可根据国际市场情况相机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使外资流入形成的外汇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本币汇率的适度上浮而得到缓解,从而减少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压力。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
  
  企业和居民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作用对象,企业的自我约束程度和管理水平决定了金融调控政策的有效程度。为了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需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微观基础的必要手段。
  国家应注重缩小地区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普及金融知识,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社保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加快社会保障、失业、住房、医疗等多项制度的改革,引导居民的消费预期。只有努力改善消费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调整居民资产结构,才能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增强居民收支活动对利率的弹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功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