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牛冬梅 时间:2013-02-15
  (3)我国信贷管理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用途控制不严,对贷款项目缺乏持续的监管和控制,放任项目资金错位,一部分贷款通过种种渠道流向股市等投机场所。没有带动实体经济增长,却加剧了金融资产的泡沫,影响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4)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我国银行和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不仅造成银行的信贷配给,而且制约资金的有效投放,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银行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且经营规模小,生产不确定性较大,缺乏有效的中介评估机构和信息披露制度等,限制了银企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
  三、结论与启示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完善信贷传导机制,不仅可以提高货币政策运行的效率,而且可以加强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控制,以及完善货币政策对微观主体的传导。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完善信贷传导机制:
  (1)增加银行信贷的有效供给
  我国的市场分割和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信贷配给和信贷萎缩并存,一方面,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通过配给来投放有限的资金;另一方面,许多银行都争相贷款给效益较好的企业,而它们却不需要这么多资金,这就形成了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贷款,不要资金的企业却贷款用不完的格局,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应该是相应增加信用的有效供给,也就是在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贷款,最大限度地缓解信贷配给和信贷萎缩并存的局面。
  (2)深入银行业改革
  首先,建立我国银行业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风险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扩大信贷投放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再次,通过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引进外资银行等,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追求盈利性,提高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为信贷渠道提供更大的作用空间。
  (3)完善我国社会的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专门机构,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降低银行发放这类贷款的风险。鼓励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新兴企业提供和补充资本金。其次,健全完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正确评价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个人信用的等级,简化银行贷款手续,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再次,积极发展民营金融组织,改革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充分发挥小型金融机构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能够以较低的信息成本保证资金运行安全的优势,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4)缓解我国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的流向、贷款的质量以及信贷传导的通畅程度,缓解的措施主要在于消除市场分割,打通信息传递渠道,提高经济组织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加大打击信用欺诈的力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市场的培育,制度法规的健全完善,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宋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智与金融体系重构》[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5]夏德仁 张洪武 程智军: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评述[J].金融研究2003(5)
  [6]胜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J].1994-2004,金融研究,2006(7)
  [7]潘敏 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 2002(6)
  [8]周英章 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 - 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
  [9]宋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管理世界,2002(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