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纪涛 时间:2013-02-15

摘要:土地流转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乱占耕地、“非粮化” 、“城市病”等。这就要规范土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土地流转;粮食安全;措施

  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有利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时,土地流转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非粮化”和“非农化”,“城市病”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文将浅析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中国粮食安全形势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3。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不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2001—2007年,耕地面积减少166.67万公顷。目前,中国粮食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需求且微观基础不牢靠。一是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加大了粮食市场波动的振幅,造成比较严重的供求失衡。中国粮食生产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两个大的波动,其中还伴随着许多小振荡。从1990年起,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51 229.5万吨。而从1999年起,粮食产量开始下滑,2003年跌至谷底,年产量仅为43 069.5万吨。2004年,粮食产量开始上升。二是耕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始终存在。在2004年以前,由于农民负担沉重、粮价偏低。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行,耕地抛荒得到有效缓解,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昂、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粮食相对价格偏低,特别在2008年由于国家干预,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相差甚大,导致耕地又出现抛荒现象[1]。当前中国耕地数量和质量都在逐渐下降。1996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
  二、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
  1.土地流转中乱用耕地现象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在农村和城郊出现许多乱用耕地的现象。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后,许多土地被用作商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商品房和住房的出现造成土地浪费。同时,为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人们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严重。这样便造成耕地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缩减,从而造成粮食减产,进而危及中国的粮食安全。以山东省新泰市南王庄村为例,2007年全村有9家新建养鸡场,为建设养鸡场有的村民将自家的麦田占用,有的村民为了能够得到靠近公路的位置以地换地,这样全村近20亩耕地被占用。但是到2009年仅有3家勉强维持,其余的则因收益不好而另谋职业。可惜的是养鸡场一直荒废并且耕地也无法恢复,这样使种粮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
  2.土地流转中“非粮化”现象对粮食安全不利影响。近几年来,土地流转在加速。但与此同时,土地流转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非粮化”冲动,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搞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的调查,目前农户对农户流转的土地基本还是用来种粮食,但农户对协会、农户对企业、农户对种养殖大户的流转,多数出现了土地“非粮化”趋势,并且这一趋势还会加快[1]。“非粮化”对粮食安全会产生不利影响:第一,它会使粮食产量下降。在粮食单产一定的条件下,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必然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粮食品种改良和生产技术提高,一般来说,品种改良和技术提高比较缓慢。因此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必然直接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危及粮食安全。第二,它会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由粮田改为设施农业后,田间的水利设施、灌溉系统随之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土壤层也发生了改变甚至破坏。一旦受流转方因为流转期限到期或因经营原因中途离开,将已从事设施农业的土地恢复为种植粮食的农田将非常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第三,损害了农民利益,降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产量。“非粮化”给农民造成许多假象,由于粮食价格不高,农民收入减少,使人们不得以改种经济作物如花生、蔬菜等,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锐减。以山东省新泰市南王庄村为例,由于玉米和小麦的价格过低以及工序烦琐等问题,大部分村民改种花生,大面积的花生种植势必会减少粮食作物的产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