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弘 时间:2013-02-15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加快战略部署,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加快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将从中关村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着重解决“中关村引领什么,怎么引领”的问题。通过对重点产业突破、体制机制创新、联动格局构建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探索出中关村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宜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关村的创新资源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最后,从人才、政策、统计体系、产权保护、投融资、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保障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 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将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我国也将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加以重点部署。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肩负着引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将从中关村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着重分析说明中关村到底引领什么,怎么引领。通过对引领机制和路径的探索,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关村的创新资源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
  一、中关村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1.总体思路
  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依托中关村现有产业基础和智力资源密集优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产业资源集成、产学研创新、产业投融资以及地区产业促进等方面的新机制和新路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率先突破重点细分领域的核心和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推动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市场形成和跨越式发展,加强北京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打造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辐射带动国内其他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2.发展原则
  重点突破。引领并不是要强调全方位、全领域、面面俱到,而是既要综合考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中关村的要求,又要紧密结合中关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输出多、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有重点、针对性地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引领的全过程中,不仅体现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更体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区域联动共赢发展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开放合作。充分借鉴国外新兴产业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创新资源分配和高端产业分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创业投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等高端资源聚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二、中关村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1.突破重点产业领域
  相对传统成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开发初期或成长突破期,面临风险相对更高,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技术、市场、政策、商业模式、与原有产业的兼容或替代等一系列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有效规避发展风险和不确定性,引领我国抢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中关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突破关键和共性技术。顺应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将成为关注重点。中关村应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优势,探索适宜的资源集成路径与模式,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发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坚主力军和技术突破引领者的作用,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高端软件、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对接、不完整,产业运营模式、商业模式、行业监管模式、行业扶持模式不尽完善等诸多问题。中关村聚集了大量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是我国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区域,拥有一大批行业技术、标准领先的领军企业,产业上下游资源密集,具备疏通产业链条、探索产业适宜运营、监管模式的良好基础,且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产业政策、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优势,未来,可以加强政府采购、产业基金等各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产业引导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在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疏通产业链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推进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需求市场的培育,需求拉动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关村将在先进成果应用示范、产业新兴市场形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部署建设数字娱乐、导航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一大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实施“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加快新兴市场培育。同时,通过设立分公司、共建产业化基地等方式,加强中关村科研院所、企业与国内其它区域的合作,加速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
  加强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成为国际经验,我国要抢占国际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研制和推广至关重要。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高地,已取得了TD-SCDMA、闪联、McWiLL、无线物联网芯片等大批国际标准。未来要紧抓“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建设契机,鼓励企业、机构、联盟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项目、国际合作等方式,承担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在新一代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标准突破,并发挥中关村各类联盟优势,集成相关产业上下游各类创新资源,推进标准的研制和推广。
  2.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资源集成机制。新兴产业兴起和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支撑,中关村应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速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创新资源聚集。⑴通过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一批重大“央地合作平台”,推动央企研发中心、总部机构、高端制造基地及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形成“央地”资源协调长效对接和服务机制。⑵利用首都国际大都市优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吸引以跨国公司、侨资为代表的国际产业组织、行业协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和总部机构,探索国际研发机构参与国家、北京市科技项目新模式。⑶大力发展民营总部经济,吸引民企集团在京设立研发中心、总部机构,支持民企参与国家或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示范工程,快速融入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战略。⑷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改革,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服务等发展环节。
  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行业规范发展及市场规模扩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通过:⑴借鉴台湾工研院、斯坦福技术许可办公室经验模式,推动园区与在京高校院所全面合作。⑵鼓励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国家和市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探索研发准备金制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⑶通过专项资金、项目委托、活动联合等形式,鼓励合作主体共建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尝试将行业规范制定、业内资质认定、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部分职能移交、委托或授权给行业协会。⑷鼓励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评级担保等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健全“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产业基地”一体化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产业投融资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资金需求量大,中关村需加快建立科技、产业、金融以及政府相关主体对接机制。⑴建立政府创业投资资金引导机制,加强北京市参股设立创投基金运营管理,发挥政府创投基金母基金作用,参股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新兴产业。⑵建立多层次资本融资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海外市场等资本市场融资,探索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扩大中关村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组建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建立资本市场转板制度,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和退出搭建平台。⑶试点放宽创投企业结汇限制,支持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高校、大型企业及其他投资机构设立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持力度。
  地区产业促进机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而出台的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政府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为中关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⑴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中科院、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支持重大项目落地转化。⑵实施产业基础配套和高端制造支撑工程,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谋划一批战略性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落地一批高端制造项目。⑶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和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在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