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玉霞 时间:2013-02-15

  第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农业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加强建设,做到有人服务,有时间服务,有技术服务,有项目服务,把服务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我们的措施是设立专项服务资金、成立专门研究工作室、实行教师基点顶岗实践等。
  第三,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提高服务实效。通过拓展和发改造专业进而拓展服务面向,如为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培育产业拓展服务内涵,如建立种子公司、农资服务公司、畜牧良种场等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促进就业提高服务实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工作。
  第四,探索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学校和政府共建模式,即将学校的服务计划与地方政府的建设计划结合起来。二是村校产业开发模式,通过将地方产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学校与村里合作开发产业等形式开展合作,可以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四是校企合作模式,与地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为企业服务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光伦.生态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科学,1994(2).
  2、姚军,张有山.土壤质地类型与基础肥力相关性[J].北京农业科学,1998(4).
  3、孙鲁平,王数,张凤荣等.燕山板栗品质与土壤特性的相关研究[J].土壤通报,1998(6).
  4、王秀娟,张兴.园林植物栽培技术[M].化工出版社,2007.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农业高职院校在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11555064)的部分理论研究成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