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收入;消费;改革开放
一、城镇居民的收入变化
(一)收入逐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有很大提高,每年都在逐步增涨。自197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7元到2009年的17175元,提高了44.4倍。虽然改革开放之初到现今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巨大,但整体却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长比为14.32%,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1年到1995年的年均增长比为26%,是改革开放以来涨幅最迅速的时期。如图所示:
(二)各层次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至今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也在逐步增长。然而在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人民的贫富差距或者说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21世纪后这种差距越来越严重。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说明:
1、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中我国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相差更为惊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阶层不同,这30年来,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趋于平稳且微微上升态势,相比较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上升,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城镇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17倍。
2、各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由于行业分类的不同,导致职工的收入差距较大,其中以1978年到2000年这12年最为明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行业收入差距状况分析。从不同行业员工收入的差距来看,行业员工收入两者之比最低的1988年为1.58,而最高的2000年则达到了2.60。期间极值一直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两者之差则从1978年的458元上升至2000年的8294元,12年间绝对差剧烈的增长了18.10倍之多。
3、各地区的收入差距扩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距在逐渐拉大。其中居民人均生活收入最快的是东部约增长了14倍,中西部地区次之约增长了11.8倍。由于各地区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基数不同,其绝对差相差巨大。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差值1990年为1154元,而到了2009年拉大到了16908元。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效果有所改变。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一)食品消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高,其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消费重心也随之改变。其中人们对食品需求发生了变化,食品消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恩格尔系数正是衡量食品消费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1994年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至50%,这说明中国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现今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了40%以下,这说明我国社会城镇居民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过渡。
(二)住房消费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在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每年都在增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从无房住、租房住向有房住、住好房转变。统计调查显示,从1978年到198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逐步增长到10平方米,1985年到1995年由10平方米增长到了16.3平方米,2002年为22.8平方米,2007年约为28平方米,2008年提高到30.0平方米。
而近些年我国住房消费出现异化趋势,人们对住房追求出现狂热现象。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比例过低。将住房这一公共需求推向市场,导致高房价对人民群众的消费形成了很大的挤压和透支。当前高房价已经成为了居民财富向少数人转移的渠道。新加坡86%的住房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香港50%的住房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