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的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五、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
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农业生态资源超载过度,土壤不断退化,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立足于当前的粮食供应,更要着眼于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畜牧养殖,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集约型、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六、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
我们之所以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民以食为天。事实上,蔬菜、水果、干果、林产品等也发挥着粮食的功效,所以粮食概念要突破传统统计意义上的粮食范畴,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蔬菜、水果、林产品等也是粮食的重要补充。例如云南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色突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决定了云南食物资源丰富,且大都是生态、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蔬菜、水果、干果、林产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既确保农业增产,更有利于农民增收。
七、粮食安全与要素投入
从粮食生产的三大要素土地(耕地)、劳动、资本来看,都呈现出投入下降的趋势。粮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既成事实,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务工造成农田经营中人力投入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老龄农民自身也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管理好农田,大多都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对土地的感情而勉强经营,使农田经营在粮食生产上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抛荒现象,但事实上已经处于一种低水平的投入状态。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从绝对量来说有所增加,但从占比来看,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来国家对农业的欠债就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直都处于下降状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随着全球气候的改变,旱涝、霜冻、冰雪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农田经营的自然风险。如若不扭转这种要素投入不足的局面,粮食安全问题难以保证。
八、粮食补贴政策
粮食直补政策改变传统的“国家—乡村基层组织—农民”三角关系成为“国家—农民”的直接关系,借助国家财力,把财政阳光直接撒向农民,以财政转移支付来打造国家与农民之间的新关系模式,提升了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国家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战略意图是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补贴的形式直接提高种粮农户的收入,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但实践效果证明,至少是在部分地方的农村地区,“撒胡椒面式”的粮食直接补贴并没有真正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增产的效果并不明显。据我们的走访调查了解,无论是农民还是地方政府,都认为当前的粮食直补政策意义不大,因为我国农业生产属于超小规模的农户生产,对农户来讲,多者补贴一百多元,少者二三十元,对地方政府来讲,如果将这笔资金集中使用,如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提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因此,建议国家对目前实行的粮食直补政策进一步改革完善,尽量避免补贴资金直接与农户面对面算账,直补资金应逐步向间接补贴转化,重点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补贴。
上一篇:人民币适度升值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