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滚动式扶贫模式初探
2005年,经盟扶贫部门调研论证申报,确定利用该嘎查丰富的秸秆资源,育肥羊来源广阔、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改善舍饲基础条件和发展舍饲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启动实施自治区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嘎查委员会主任负责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嘎查社员大会充分征求意见,确定对该嘎查贫困农牧户采取滚动扶贫发展模式进行项目扶持。要求贫困户按标准进行棚圈改建、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与扶持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合同,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区养殖业,实现扶持一户见效一户。在项目实施中,先期由全体社员推选出该嘎查有致富愿望的60户贫困农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优先扶持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五有”户,即有劳动力、有基础设施、有信誉、有资金、有文化。对列入此项目的贫困户名单、扶持资金数量、扶持项目内容,在嘎查村务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当项目完成后又对落实情况进行事后公示,增强该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该项目总投资70.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3万元,嘎查群众自筹37.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滚动扶贫、联户担保(最少三户)、分步实施、巩固提高”的原则进行运作。即在巩固首轮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成效的基础上,分期收回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滚动使用,实现整村推进工程整体建设标准和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受益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分两年收回,第一年收回40%,第二年收回60%,用于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整体发展。项目第一批扶持户共改建扩建棚圈60座,购入土寒杂交绵羊1500多只,优质种羊3只;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同当地的养殖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降低饲养成本。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几年实践,第一批项目扶持户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扶持效果。而且,项目资金回收达到90%,第二批项目扶持户也开始受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日益饱满。
由图2可知:2005年扶持30户121人;2006年从尚未扶持的户中选出10户39人进行重点扶;2007年新扶持20户78人;2008年新扶持30户123人;2009年从未进行扶持的54户中选出51户进行了扶持。户均扶持资金强度均为3000元。
二、阿拉善盟滚动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全盟区域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因农牧区地处偏远、人居分散、生活费用支出高,导致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避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业和流通业不发达,带动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
第三,农牧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很弱。从长远来看,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农牧民迫切需要的,今后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
第四,资金投入产业单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的要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要用于养羊业,但从阿拉善盟的实际情况看,近些年加大了“转移发展战略”步伐, 在“十一五”期间,全盟将2万余牧民从生态保护区或恶化区域转移搬迁出来,这些转移人口的安置主要在农区、开发区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全盟农牧业投资方向重点向 “迁入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倾斜。另外,全盟各嘎查村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有较为独特的产业支撑(如养猪村、养牛村、沙产业、绿色蔬菜种植),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以养羊业为重点,效益不会很明显,因此,建议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项目的实施应考虑该盟的现实情况,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结合地区发展大局和嘎查自身情况可以调整安排。
三、对阿拉善盟扶贫工作的建议
第一,扶贫要紧密与当地实际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的转移发展战略,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没有发展条件的则进行搬迁转移。
第二,不具长远发展的地区,要加大转移培训扶持力度。
第三,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力度,通过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建设、城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杜书云,张廷银.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新华社出版社,2005.
2、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阿拉善盟扶贫办.阿拉善盟“整村推进”滚动式扶贫总结报告[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