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保障性住房使房价回归理性研究论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3-02-15
  据建设部门统计,2008年初,在40个重点城市新上市的商品住房中,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为19.18%,2009年10月份,这一比重有所提高,但也只有25.77%,与现行政策规定的调控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的后果是,中低收入群体无法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或者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满足住房需求,因此这部分需求流入中高档商品房市场,在银根放松的条件下,造成房价上升的压力。房价上升的预期,又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操作,是房价节节攀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一路高歌猛进,最高增速高达30%,最低增速为16%。然而,这段时间也是房价上涨最快的时期,商品房的最高增长速度为12.8%。从2006-2009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指数表中可以看出,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指数仅在2008年12月到2009年5月之间出现负增长,自此之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4月份增长了12.8%。仅2009年1-10月,全国商品房和住宅均价分别为4751元/平方米和4544元/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8%和22.7%,绝对水平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房价畸高,形成大量空置,构成经济泡沫。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四、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让房价回归理性的对策
  房价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效果,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对房价的调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当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采取适当、适时的调控政策,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良好运行,根据国外和香港的成功经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控手段。应当根据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的不同态势,调整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稳定市场,稳定房价,为全体国民提供有力的住房保障。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主要态势是结构不合理,适应中低收入群体的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房价畸高。2010年中央下达3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本人认为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供给目标的完成,将对房价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为此应对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健全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和供给体系。第二,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调动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第三,引入保障住房建设的市场机制,提供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第四,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管理体系,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参考文献:
  [1] 保障性住房提供的强制性指标配建模式探讨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时间:2009 - 05 - 14
  [2] 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8)
  [3] 曹国安、曹明.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体制及其启示.中国房地产,2003(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