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对青海民族经济发展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景芳 时间:2013-02-15
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国收益增长的差异源自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存量”已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运用而生,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青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确立以人力资本积累作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战略,是实现青海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人力资本基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人力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人力投资活动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即新增加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等素质,或者说是人力投资的产出品。由于这种投资所形成的价值能给人们带来现实收益的提高或给未来带来收益,因此便具有了资本的性质,即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们为了获得财产资本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形成人的才能,从而转化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本,其结果是个人收益的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的技能影响个人收入。”他在对人力资本及教育的经济意义的阐述上,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维。而将人力资本系统化为理论、著述传播,形成学派的,则属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开创性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存在于人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同一时期,加里·贝克尔也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大量统计数据证明,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及成人教育等,都已经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回报率。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综合以上经济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资本投资的重点要不断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
  (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资本,其投资来源是教育投资。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活动,能增长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包括技能、技术、文化水平、理念精神、管理能力和社会认知等,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具有更大、更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负担教育费用所占比重应逐步增大。各国人口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上是均衡的,但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人口的体质与素质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各国教育投资水平不同,社会平均教育程度不同。因此,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各国政府有责任不断提高教育投资。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
  
  (一)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质资本投资转移到人力资本投资上来。教育投资的收益越来越大于物质投资的收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投资的社会收益看,政府的教育支出不应被认为是福利性或非生产性支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在宏观上会影响物质投资的吸收和借鉴的增长,在微观上难以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二)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信号。对高等教育各阶段、各专业的投资,只能遵循“有需求、就供应”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安排。避免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过分狭隘地固定化,教育投资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做出灵活的安排。
  (三)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收益也是有差异的。既然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就应该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者都来参与人力资本的投资,并分享其相应的收益。
  (四)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稀少的资金投向了高层次教育,致使其人才结构严重失调。人才不足与人员过剩的状况并存,某些专业人才奇缺与另一些专业人才过剩并存。因此,应改进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用投资结构引导教育结构的改变。同时,政府要调整分配政策、税收政策,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