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困难的原因分析
如果对中国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作一个归纳总结,可以作以下描述:由于政府主导,采用“拿来主义”,通过“复制”、“模仿”和消化吸收、制定赶超战略、大干快上和“唯GDP论”,以及通过土地财政和国有企业对经济的主导、并实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放松管制,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间互利合作,再加上人口红利和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追赶者,实现了中国在短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和目前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此艰难,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与多年来的赶超战略密切相关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长期是一个弱国穷国,长期的积贫积弱也形成了中国人很深的弱国心态,而当中国人终于站起来后,这种弱国心态就转化成强烈的赶超意识。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就是赶超战略与加速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豪情万丈,要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因而在很长时间里实行的是追赶型、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虽然这种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遭遇一些挫折,但这种发展战略始终没有放弃。改革开放后,这种追赶型、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仍然是历届政府五年规划的核心要义,只不过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选择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目标更加具体和可行,措施更加务实。但这种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在追求“快”的同时,容易忽略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把“好”字放在“快”的前面,突出了“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就实际情况看,“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远高于同期3.5%的世界平均水平,“快”仍然是发展主基调。
就目前发展态势看,中国很多省区市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均着眼于“翻番”,仍然是一幅快速增长的态势,推行的仍然是加速发展战略。在今后10年,如果没有重大事件发生,例如局部战争、国家动乱,以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考虑汇率变动因素,即人民币升值的因素,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一。这既与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即仍然处在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有关,也与这种赶超型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有关。只有当中国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一,且不论那时人均GDP是否仍排在全球的100位之后,中国的赶超战略才算最终完成,中国人的赶超意识才会有一个彻底改变。
2、根源于中国模式
关于中国模式,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也有不同的表达。但各种不同的表达都承认这样一个认识,中国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如何影响现有的发展方式呢?这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也就是说,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源于中国模式,而中国模式则催生了目前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过度依赖的发展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在保持二元经济结构的同时,中国农村长期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和其他资源。由于户籍制度的缺陷,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或工厂停工,农民工可以退回到一亩三分地维生,避免动荡和形成城市贫民窟。
由于政府主导,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主导了经济发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大程度上没有市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大量的行政性干预,国有企业通过占有大量资源、垄断市场、不交或少交资源税、不上交红利等手段获得了发展,但由于普遍效率较低,因而广受诟病。
由于政府主导,“面子”工程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选择,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短期行为,“唯GDP”之上的政绩观更是比比皆是。也很容易让地方政府忽视民生,没有多少动力去增加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钱,从而拉动消费改善经济结构。
3、与政绩观、考核体制不科学密切相关
由于政府拥有过多的支配和配置资源的权力,往往使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时不是主要从经济效益去考虑,而是把对“政绩”的影响放在首要地位。政府主导的政绩考核是大干快上,是“唯GDP论”、“唯高速论”,这已成为官员升降的玉律。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两会上提到,“转变发展方式知易行难,难在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而观念产生于现有的体制机制,干部考核标准则是基于政府主导的大干快上的政绩考核标准。因此,为了保持GDP的增长速度,再大再多的投资都在所不惜。很多地方实行的是以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标准,GDP考核对地方强大的指挥棒效应,反映GDP增值的指标权重太大,导致了政府角色的错位,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式扩张成为最佳的政绩选择。至于投资的效率,对环境的影响,对民生的影响,则往往是第二位、第三位考虑的因素。“唯GDP论”的背后是比赛投资规模和速度。
4、现有的体制机制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难。经济结构调整难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难。而现存的经济体制,正是在于政府主导,在于经济体制尚未实现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根本转变。因而在经济生活中相当多的领域,计划体制的力量仍很强大,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
现有的经济体制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以目前的财税体制为例,我国的财税体制实行的是分税制,经济收入方面的考虑迫使各级政府追求产值的增长,要去发展那些产值大、税收多的重化工业,或者是低水平的加工工业产业,而不是按照经济效益的标准去规划、去发展产业。再比如,资源要素价格长期扭曲,价格压的很低,粗放型发展有着巨大市场,无形中助长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行业扩张。
此外,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也不应低估。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是长时期存在的,其运行惯性十分强大。
下一篇:制约通胀恶化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