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现象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晓霞 时间:2013-02-15

提要本文从“民工荒”现象出发,结合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供给;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形成的“民工潮”,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一道巍巍壮观景象。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却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
  (一)企业较少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一是贸易环境限制。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企业无力承受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在我国民工输入集中地,很多生产企业情愿开工不足也不愿意提高工资,因为这类企业大多数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当前贸易环境下,产品利润低,企业又无法提升出口产品价格,因此无法给农民工更高的工资;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以劳动力的低廉作为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贸易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若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则意味着失去其比较优势,从而给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造成困难。
  (二)政策刺激,国家投资加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以前是“孔雀东南飞”,绝大多数农民工前往广东地区,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是“孔雀满天飞”,许多农民工选择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放弃了外出务工。
  (三)农民工的结构及观念发生变化。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强,希望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务工城市及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调查:务工人员预期平均工资涨幅高于企业预计工资涨幅。对企业调查中,企业预计员工工资平均上升幅度为9%。对务工人员调查中,打算继续外出务工的人员预期2010年平均工资收入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4%。由此看出,对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预期,务工人员比企业高出5个百分点。
  (四)户籍管理模式不合理。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依据,将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置于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内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各自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虽然近年来一些城市政府逐渐取消了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但优先保护城市户籍就业人口的政策导向,使其对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内容远不及户籍人口。随着城市社区组织的建立和日趋完善,户籍人口,包括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可以通过社区组织表达个人和群体意愿,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获得心灵慰藉;而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却始终未能被居住地社区所接纳,成为城市中既缺少话语权,又孤立无助的边缘群体,“同城不同权,同工不同酬”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二、解决“民工荒”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面对招工难的问题,企业应提高民工工资,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满足民工维持生存、发展和再生产劳动力的需要。否则,诸如就医、职业培训、赡养老人、抚养小孩等便无从谈起。劳动力投入成本与实际收入的强烈反差,致使大批民工不得不离城返乡。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是广大劳动者共同创造的,作为劳资双方尤其是资方应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作为劳动者的民工应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是各地制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企业应依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并随着企业的发展相应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