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俊宏 时间:2013-02-15
[摘 要]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凸现,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关注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机制,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四条路径假说,并以广东省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几个机制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证实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促进几个机制变量的增长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是它作用于整体经济最重要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和比重日益增长,逐渐成为各国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和国外投资的重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作为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服务型经济”发展趋势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规模扩张和服务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研究结果集中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整体经济的关系方面,鲜有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作用于整体经济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机制。
  一、文献综述
  Greenfield(1966)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中间性需求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不是直接用来消费,而是作为一种中间投入品进入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与此相对,消费性服务业生产出的产品仅供终端消费者进行消费,服务产品是否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这是区分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最关键的标准。阎小培 (1999) 基于我国的统计情况和与国际研究接轨的考虑,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李冠霖(2000)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运输及仓储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
  Markusen(1898)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要素引入D-S生产模型,从理论的角度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同年,在专业化导致递增报酬以及垄断竞争市场假设前提下,Francois(1898)也用数学模型推导出了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Riddle(1986)进一步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我国学者就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涌现,钟韵、闫小培(2003)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1993-—1997的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他们的文章从国家、区域和城市三个维度出发,以产值、就业和经济基础功能为切入点,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姚耀、陈高森、骆守俭(2006)在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类型的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与消费者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市GDP增长的贡献最大。
  二、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学术界的理论支撑和实证验证,因此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和机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其归纳为四个机制假说: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效应、就业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并用广东省1985—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1.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外包的兴起是紧密相连的,其中制造企业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最为旺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递器”,能够有效的提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顾乃华(2006)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制造企业尤其是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向高端环节挺进乏力的问题,帮他们改变创新能力落后、组织管理能力低下的局面,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软”化,在成熟经济体中,服务部门占经济比重能够达到70%左右,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
  假说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2.生产率效应
  薛立敏(1993)提出,可以把生产性服务的提供者看做一个专家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提供知识及技术,使生产迂回度增加,使生产更加专业化、资本更加深化,并提高劳动和其它要素的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根据迂回生产理论,更加迂回和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
  假说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3.就业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对于其它产业的就业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郑吉昌等(2007)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企业提供紧缺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规避风险,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需求,从而带动了整体就业的增长。
  假说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人数的提升,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总量的提升。
  4.城市化效应
  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是同时推进的,在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作用也更大。而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还降低了各产业之间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假说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的实证研究
  1.模型的构建
  按照设定的影响路径,参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这四种机制效应和经济总量的模型:
  方程两边采用的是全对数的形式,因为对数变换能够消除异方差,同时又不改变线性对应关系,这是有关四个机制变量和经济增长变量的函数。为了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和这四个机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设定了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proser代表历年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代表历年广东省GDP,其余四个指标用来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机制。按照一般惯例,产业结构stru由广东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Produc代表历年制造业生产率,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用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近似代替;labor代表广东省历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用以衡量就业效应;城市化效应urban,参照吴福象、刘志彪的做法,本文采用广东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以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工业统计年鉴。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