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俊宏 时间:2013-02-15
  2.方程回归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要对其平稳性进行ADF检验,结果证明,虽然本文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不平稳,但其二阶滞后变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平稳,满足同阶平稳的条件。
首先分别利用四个机制变量对生产性服务业分别进行OLS回归,即对以上(2)至(4)式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表1,分别生成回归残差e1、e2、e3、e4并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四个模型的残差ADF检验值均小于5%临界值,证明残差序列均平稳,即生产性服务业与四个机制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回归结果有效。
  在四个模型中,变量lnproser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即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充分就业的实现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其中,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最大,根据回归结果,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每增长1%,制造业生产率可提升0.756%。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人数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的效果次之,相比而言,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最小,但是结果仍然具有显著性。就拟合优度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超过85%,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方程的拟合优度高达98.7%,拟合效果良好。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方程的OLS回归结果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四个机制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无法了解其因果先后顺序,所以,本文继续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在5%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lnproser不是产业结构变量lnstru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被拒绝,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但反向的因果关系却不成立。同理,其它几个检验结果类似,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就业水平提升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格兰杰原因,从而在实证的层面完整地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几个机制变量的促进提升作用,文章假说的前半部分得以证实。
  4.经济增长回归
  前文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就业水平提升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否是通过这四条路径促进了经济增长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回归证明。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对方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四个机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著为正,证实了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就业水平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城市化水平每提升1%,经济总量水平可提升0.92%,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之。整个模型拟合度高达99.92%,说明这几个机制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
  通过本节的证明,已经在一个完整的链条上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四个路径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本文的四个假说也得以验证。同时,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这是其作用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条路径。
  四、结语
  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国内已有的文献多是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变量的简单回归,而少有对于其作用机制和路径的分析。本文先从理论角度出发,推演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四个假设,并利用广东省的数据为支撑,从一个完整的链条上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说明了其作用机制。
  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广东省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从路径机制的作用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强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也是解决广东省制造业始终依靠低端产品支撑而向高端挺进乏力这一问题的关键。
  作为经济的助推器,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为充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总量的同步提升,首先要在战略上充分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入手:加强粤港澳合作,借力发展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现落后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以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扩大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Dixit.A, Stiglitz, joseph 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6),297-308
  [2]Josephf Francois,Trade in The Producer Service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3),85-95
  [3]钟韵、闫小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
  [4]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
  [5]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形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