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童泽平 时间:2013-02-15
  相对于以往“以产品或质量为中心”、“以销售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而言,现代企业应对内部员工予以格外重视,树立并贯彻实施“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性化原则管理理念,以此保障员工的权益,进而影响员工观念和行为,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纠正“经济人”假设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不利影响 
  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核心。把人从看成“机器人”、“经济人”的动机来激励人的因素到认识到了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这一过程是管理在质上的一个飞跃。管理只有在满足了被管理者的社会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对被管理者有最大的激励作用。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的不利影响,美国大学教授梅奥率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结论是:工人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据此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不具有主要意义,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的社会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对人有最大的刺激作用。“社会人”假设突出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主张从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入手去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观念上的突破为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性化原则的新管理理念解决了理论上的问题,也让管理活动走上了“尊重人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核心”的道路。 
  (二)人性化原则与效率化原则的统一 
  “效率化原则”是注重生产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高效率的生产有助于企业实现最大利润,为提高效率企业会竭尽全力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而“人性化原则”就是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它以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为核心,强调在管理中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充分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性。 
  一般认为在企业的管理中两者是矛盾的,即越追求高效率,就越有可能排斥、忽视人性;反之,若为尊重人性而放松要求的话,则员工的工作效率就可能下降。实际上,这种矛盾只是一些企业推卸保障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借口。两者并非是矛盾的,而是可以统一的。企业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价值和地位,通过重视人的作用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的生产劳动造就人、培养人、完善人,将提高生产效率和尊重、爱护员工结合起来,在对员工的尊重和爱护中提高生产效率,在提高生产效率中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尊重员工强调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平等气氛,注重用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哲学对员工进行“软约束”。在企业中创造宽松、自由、平等的气氛,允许员工在可能的范围内有充分的自主权独立处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靠员工强调把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和管理的主体,让员工不仅有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而且享有广泛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活动的权利。只有这样,企业的全体员工才会齐心协力,使企业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和财富,实现人性化原则和效率化原则的统一。 
  (三)建立企业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切实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管理学家法兰西斯曾经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使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能用钱在一天或一个小时内买到别人一定的肌肉动作,然而,你却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买到忠诚,也不能买到他对事业的奉献。这说明,西方传统的靠“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企业管理应着眼于以人为中心。首先,加强沟通,关爱员工。人是企业中最珍贵的资源,也是最不稳定的资源,当他们心情不好、对领导不满意、对所得不满、对政策怀疑、对规定反感、觉得不被尊重或者在工作、生活上存在问题与困难时,就会意志消沉或心不在焉,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沟通是了解和互动的桥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思想、态度和观点上的交流,是一种心灵之间的相互感触,是一种融洽、配合、互补、和谐统一状态的多向平衡活动。管理者应将真心、真情、爱心注入沟通,与员工间进行心连心的互通与交流,通过沟通,能够在管理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实现管理目标,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管理境界。其次,将“对员工的影响”分析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战略决策中去。战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将“对员工的影响”分析纳入企业战略决策的范畴,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步骤之一,是切实落实“以员工为中心”的重要环节。“对员工的影响”的分析可为企业提供权衡各种因素和进行决策的工具。进行“对员工的影响”分析,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各行动方案对员工可能产生的利弊影响;研究员工的权利和责任;考虑准备制订的具体方案的短期和长远后果;做出最终决策和判断。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的长远发展靠的是人才,要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取得竞争优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益,尊重员工,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承担起以人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孙君恒.西方企业伦理走向:从最大利润;伦理观到社会责任伦理观[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张恒龙.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说的合理性[J].经济评论,2000,(6). 
  [3]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4]袁名泽,洪长安.“经济人”假说与人的全面发展[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8). 
  [5]王丙毅.“经济人”假说的演变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3,(6). 
  [6]李国和.“经济人”假说的社会学审视[J].财经科学,2003,(1). 
  [7]刘彦平.试论“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兼论利益相关者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 
  [8]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J].中国经济问题,2003,(2). 
  [9]赵琼.“以人为本”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J].WTO经济导刊,2004,(5). 
  [10]王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中国企业[J].经济论坛,2004,(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