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之后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翠兰 时间:2013-02-15
摘要:利川市过去言传“稻谷两头尖,三年两发癫”,这充分说明利川水稻生产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十分频繁。利川市水稻生产的自然气候足以代表湖北西南山区及武陵山区情况。文章通过对2010年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情况的分析,从而达到规避和降低今后水稻生产的自然风险为目的。
  关键词:水稻生产;低温冷害;预防措施
  
  水稻是利川市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产量1.3亿公斤左右。2010年,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了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尤其是8月下旬障碍型低温冷害的影响,导致部分迟熟组合(品种)绝收,使全市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为摸清受灾情况,总结水稻生产经验教训,我们组织了工作专班,对利川市水稻灾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
  一、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损失情况
  2010年,利川市水稻种植面积33.45万亩,调查测算总产为11629万公斤,单产347.7公斤/亩,单产比上年(统计数)401公斤,减产53.3公斤,减少13.29%,总产较上年的13634万公斤,减少2005万公斤,按现行市场价计算,经济损失4812万元,农民人均损失70.56元。
  受灾严重的主要是海拔800米-1200米的二高山稻作区,1200米以上的高山稻作区次之,800米以下的低山稻作区基本没有影响。
  调查统计,2010年,利川市有14个乡镇395个村12.56万户的水稻不同程度地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受灾面积20.3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6万亩,涉及25815户,平均亩产量只有65.3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减335.7公斤,减84%,总产减少537.12万公斤;重灾面积6.8万亩,涉及59171户,平均亩产量276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减125公斤,减31%,总产减少850万公斤;轻灾面积10.5万亩,涉及40614户,平均产量309.9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减68.5公斤,减23%,总产减少719.25万公斤;未受灾面积13.15万亩,平均单产486.2公斤,总产6393.53万公斤。
  二、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影响的过程
  (一)延迟型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据气象局资料,2010年,4月最高气温26.8℃(29日),最低气温14℃(14日),平均气温11.9℃,较历史平均气温12.9℃低1℃;5月最高气温30.0℃(24日),最低气温10.2℃(20日),平均气温16.8℃,较历史平均气温17.1℃低0.3℃;6月最高气温31.8℃(18日),最低气温12.1℃(9日),平均气温19.6℃,较历史平均气温20.3℃低0.7℃。这种延迟型冷害导致秧苗生长迟缓,使插秧期推迟10天以上。历年始插期在5月上旬,插秧高峰在5月中旬,结束期在5月25日左右,而今年始插期在5月10日左右,插秧高峰在5月下旬,结束期在6月上旬,个别田块在6月10日以后还在插秧。更为严重的是,延迟型冷害使水稻生育进程推迟15天左右,历年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6月20日-25日,大田已足苗,8月5日左右始穗,8月15日已基本齐穗。而今年,秧苗进入大田后,滞发迟发,分蘖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大田足苗期在7月5日左右,始穗期在8月10日左右,40%的水稻在8月20日前齐穗,50%在8月25日前齐穗,还有10%的处于始见穗或始穗期,成熟期常年在9月下旬,而2011年在10月5日-15日。
  (二)障碍型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8月23日-26日连续阴雨,气温下降幅度较大,23日最高气温24.0℃,最低气温20.4℃,平均气温21.6℃,降雨11.7mm;24日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9.6℃,平均气温20.9℃,降雨量34.8mm;25日最高气温21.2℃,最低气温19.0℃,平均气温19.8℃,降雨量1.0mm;26日最高气温19.4℃,最低气温17.0℃,平均气温18℃,降雨量为26.0mm;8月23日-26日,利川市二高山稻区50%的稻田水稻正处在齐穗期,4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23日-24日最高气温达到24℃,但持续时间短,25日-26日最高气温不足22℃,水稻不能正常扬花授粉,导致空壳率大幅度提高。
  (三)稻田的障碍因素与低温冷害互作
  调查发现,迟抽穗田块多为阴山田块光照不足,冷浸烂泥田水冷泥温低,自然高肥田水稻贪青迟熟,这些有障碍因素的田块与低温冷害相互作用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四)栽培因素
  因种子价格较贵,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将原本亩大田应用种1公斤-1.5公斤降低到0.5公斤-0.75公斤,这样,进入大田的基本苗太少,延长了水稻分蘖期,导致抽穗到齐穗期的时间拉长,故齐穗期较迟,而迟熟品种在二高山的齐穗期正好与2011年的低温冷害相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