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核算常见问题分析
摘要:分析了当前企业资产减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企业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问题,通过一些主要项目存在问题剖析,对完善资产减值核算,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主体责任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发生减值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仅是基于经营的稳健,也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方面。但在资产减值核算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问题不容忽视。
一、资产减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计或少计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
在一些企业公司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谨慎性原则相违背,由此会使对外披露的信息或有重大虚假成分,可能给投资者造成重大误导。同时,不计、少计或多记资产减值准备都会严重影响资产的计量、确认的准确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会计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二)对资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的自由选择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三)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职业判断”的偏差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二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二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作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
二、完善资产减值核算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严格自律性管理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二)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得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正是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再有,法律规章制度的另一意义,并不仅在于其被实施的频率,而是它的威慑作用。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中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