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碳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职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一)树立低碳经济的战略意识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密切联系,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⑦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要求进行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经济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目前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因此,国家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一定要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⑧
(二)加强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由于企业生产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致使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性不高。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⑨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因和直接动力,是政府引导企业从发展低碳经济中得到经济效益的方式和手段。政府可通过诸如价格、税收、信贷、收费和保险等的手段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例如在具备条件能够明确界定产权的地区、领域,政府可以推广完善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即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激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环境容量资源”、“有价资源”或“储存”起来以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之需,或在企业之间进行有偿转让,⑩激发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实践的积极性。
(三)坚持国家利益
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11)同时,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家合作中,要坚持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并准确合算减排成本,增强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四)提高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这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工具,加强低碳经济理念宣传,提高人们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普及教育、培训、论坛等方式促使各级政府和民众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经济能够实现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认识到反正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注释:
①刘伟力.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辽宁建材,2009(11).
②柏林.低碳经济辨析[J].企业技术进步,2009(12).
③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④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⑤陈春晓,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
⑥沈金生.循环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7(3).
⑦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⑧沈金生.循环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7(3).
⑨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2008(12).
⑩曹明德.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政法学院院报:法律科学,2004,(4):102.
(1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参考文献:
[1]刘伟力.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辽宁建材,2009(11).
[2]刘华,杜金梅.循环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J].经济论坛,2004(23).
[3]柏林.低碳经济辨析[J].企业技术进步,2009(12).
[4]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6]陈春晓,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
[7]沈金生.循环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7(3).
[8]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9]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新视野,2009(2).
[10]颜旭,曹婷婷,宋阳.经济外部性问题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基于庇古、科斯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
上一篇:浅议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
下一篇:贷款出售及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