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Max(PiYi-WLi)
受约束于:Yi=-?滓与Yi=ALi
通过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求厂商利润最大化,可以求得商品i的最优价格水平:
Pi=?自,其中?自=>1(13)
参数?自是测度每个厂商垄断程度的指标。如果?自=1,那么可以认为全部产品都完全可以替代,即这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合消费效用最大化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可以推出以下方程①:
L=Hd1/(1-?着)?浊(14)
其中,H是家庭总数,为实际工资水平,?浊=1/(?着-1)。
对(14)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t=+?浊ln(t)(15)
其中lt=lnLt,=lnHd1/(1-?着),t=为实际工资水平。
由于?着>1,因而必有?浊>0,故式(15)显示实际工资提高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除了工资以外,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政府财政支出、技术发展水平等也是影响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以(15)式为基础,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估计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线性空间滞后(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具体模型如下:
lnJYSLit=?茁0+?琢W(JYSL)it+?茁1lnCZZCit+?茁2lnRJGZit+?茁3URBANit+?茁4JSJBit+?茁5MARKLit+?茁6CYJGit+?淄it(16)
lnJYSLit=?茁0+?茁1lnCZZCit+?茁2lnRJGZit+?茁3URBANit+?茁4JSJBit+?茁5MARKLit+?茁6CYJGit+?姿W(?淄it)+?孜it(17)
(16)和(17)式分别为要检验的空间自回归(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其中,?淄it=Si+Tt+?着i,t,S和T分别是截面单元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在(17)式中?淄it=?姿W(?淄it)+?孜it,?着i,t、?孜it是期望为零的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即?着i~N(0,?滓2)、?孜it~N(0,?滓2);i=1,2,…N;i=1,2,3…表示区域单元个数,在这里表示全国省市数目,由于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各经济发展指标度量以及标准异于其他省市,在本文分析中没有将其考虑在内,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西藏也未考虑在内,并将重庆和四川合并为四川省,因而共有29个省级经济单元;t=1,2,3…表示从2000—2009年的时期数(单位:年);W为二进制的邻近空间权值矩阵,一般用邻近矩阵(Contiguity Matrix)和距离矩阵;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近关系,W(JYSL)it和W(?淄it)分别为劳动就业(JYSL)和随机误差的空间滞后项。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被解释变量:采用各省市每年就业从事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单位:万人)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各地区就业情况,并取其对数,记为lnJYSL。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解释变量包括:
1.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一方面可以衡量地方政府对就业、投资等的作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调控。以CZZC表示省域每年财政支出数量(单位:万元),以2000年价格对各年数据进行价格调整。由于财政支出数据波动不稳定且数额较大,将其取对数。
2. 城镇化率。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地域不断成为城镇区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人力资本的集中地,因而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中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率(URBAN)。
3. 人均工资。以RJGZ代表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年均工资,单位是元。以2000年价格对各年数据进行价格调整,并对其取对数,数据来源于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4. 技术水平。由于技术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通过增加R&D投资以促进技术研发、通过投资教育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在此,为了能够将所有与技术进步有关的因素考虑进入模型,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技术进步水平,记为JSJB。
5. 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也成为区域吸纳就业的重要方面,其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区域市场化水平,因此,本文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示市场化水平,数据来源于2010年各省市统计年鉴,用MARKL表示。
6. 产业结构。众多文献已经证实产业结构水平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记为CYJG,数据来源于2010年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三、省域就业空间相关性分析
为了深入揭示省域劳动就业差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采用Moran指数法测算和检验省域劳动就业的空间相关性。在实际的空间相关分析应用研究中,Moran’s I主要针对于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全域空间自相关(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从区域空间的整体刻画区域劳动就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其计算及检验过程如下。
Moran′s I定义如下:
Morna′s I=Wij(Yi-)(Yj-)/
S2Wij(18)
其中,S2=(Yi-),=Yi,Yi表示i地区的观测值(如劳动就业量),n为地区总数(如省域),Wij为二进制的邻近空间权值矩阵。首先,借助空间计量软件GeoDAO.9.5、利用Moran指数对省域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在此,使用了一阶和二阶邻接矩阵以及距离矩阵的全域Moran指数检验省域劳动就业是否表现出空间自相关,全域Moran指数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2000—2009年Moran指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省际劳动就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为了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全域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也进行了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2009年的局域Moran指数散点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省域劳动就业基本上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第一、第三象限省域劳动就业集群局部的HH和LL分化,说明中国省域劳动就业在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有着较强的空间依赖性。
其次,采用扩展了的空间回归模型的残差Moran指数,以及两种拉格朗日乘子(LM)检验及其稳健性拉格朗日乘子(Robust LM)检验方法,进一步检验劳动就业的空间效应,表2为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