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与措施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列 郑… 时间:2013-02-15

[摘要]在“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缓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因而,文章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途径加以探讨,寻求和创建大学生就业途径。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对策

目前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经济逐渐进入相对平稳或复苏阶段。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还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打击,企业开工仍不充分,尚不能大量吸收就业,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数量猛增,2010年大学毕业生高达630万人。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及途径等问题加以探讨,以寻求和创建大学生就业的广泛渠道。

一、对“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与措施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当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使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产品销售出现受阻状况,许多企业经营面临困境,迫于生存,企业裁减员工,使许多工人离开就业岗位加入待业队伍,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城市化不断扩大,许多失地农民工挤进劳动力市场,更加剧了就业难度。据统计,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1200万人左右。因而,必须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为大学生创建多项选择就业途径开拓思路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能实现充分就业,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重大作用。在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开始复苏的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大学生要勤奋努力,融入社会,注重社会实践,增强竞争意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创建和寻求就业机会,为适应社会的选择开拓更广阔的就业门路。

(二)鼓励大学生增强自身实力,勇敢地面对就业的挑战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谋求适合自己的一份职业,最基本的条件是掌握和拥有专业知识和过硬的素质。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内因都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无论怎样优越,主观条件不具备,也不会成功。为此,必须勤奋读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经受社会的选择,在就业竞争中才有获胜的可能。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面对就业难的状况,必须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走出向大城市白领阶层拥挤的误区,深入农村、山区、乡镇、工厂、矿山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就业选择上不要好高骛远,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只要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努力拼搏,就能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成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国际大环境和我国整个就业形势密不可分,因而,从国际国内就业形势现状分析人手,是探求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困境的突破口。

(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增强,出现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等与国际化紧密相连的企业经营。这些企业,吸收了我国大批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猛崛起,目前已达500多万家,如福建省泉州市97%是民营经济,中小民营企业及个体经济遍布各行业,对吸收劳动就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衰退,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冲击,国际购买力不断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倾销打击又接踵而来,许多国家滥用贸易保护权利打击贸易出口国,保护本国的利益,使产品营销严重受阻,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被拖垮甚至倒闭。企业迫于生存,裁减员工成为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的必要措施。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难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偏低,使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与2009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使处于困境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方面,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极其巨大的人才缺口,中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三产业、各种服务行业、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业私有化,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经营,所需的人才比例偏低,这使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出现就业难。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令广大毕业生深陷就业困境
由于学科或专业分布及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增加就业。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高,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则相对减少,在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新兴专业中人才短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严重不对口,出现学非所用的极端情况,影响就业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