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平 杨慧 时间:2013-02-15
  首先,入学前的性别教育。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女大学生因为毕业生就业易于谋得一份工作,而不顾自身的兴趣、特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盲目选择。 
  其次,入学初的性别教育。女生在刚进校时面对的是男性为主的天地,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所谓的“半壁江山”。在这个满怀不安、缺乏自信的时期,需要校方给女生以及时的指导帮助。如肯定她们选择高校的智慧和勇气,指出她们的性别特点和性别优势;宣传历史上高校培养的优秀女性所取得过的瞩目成绩,告知传统文化对她们的影响;并引导她们怎样规避自身力量弱等不足,如何发挥富于耐心、细心周到等性别优势去学好本专业等,同时帮助她们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 
  再次,学业中的性别教育。大学4年是每一个大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女大学生的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在专业授课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女性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和大量的课外活动来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最后,毕业前的性别教育。随着大学学习的结束,绝大部分学生都将面临就业的抉择。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女大学生特别需要来自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一方面要让她们对社会的性别期待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另一方面则要鼓励她们从容面对择业这一人生重要时刻,避免盲目选择以及碰壁后的心灰意冷。尤其在面对性别角色与用人单位职业角色期待发生矛盾时,要教会她们从容应对。高校应通过事例、道理教会女大学生变消极应对为积极进取,用智慧赢得未来。 
  (二)建立女性课程教育体系。现阶段,各类正规课程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同样离不开课程教育。“构建高校女性学知识系统与理论体系,形成女性学教材与课程系列”一直就是女性研究领域的不懈呼声。现在有的高校已经在着手实施性别课程教育,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已开设有“女性学”课程,并主编了《女性学教程》等性别教育教材。 
  针对女性特点,为发挥女性专长、培养女生特有的知识结构,笔者认为建立女性课程教育体系,开设女性课程是当前高校所应重视的。女生课程体系框架同样可以用必修课、选修课和渗透性课程等来构建。女性课程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运动史》、《女性形象学》、《女性人际礼仪》、《女性心理透视与调适》、《女性与成才》、《家庭经济管理》等等。 
  在研究相关院校的课程方案时,我们意识到,如果仅仅通过必修课给女生加课的方式来落实女性课程的话,无疑是给女生的学业添加负担。有研究者建议通过设定专业课男女考核难度的不同来体现性别差异。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与高等教育的性别平等原则南辕北辙,故而十分不妥。毕竟专业学习要求的差异极易导致女生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对她们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十分不利。课程要求的性别差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以外的教育途径来体现。比如除公选课增加女性课程外,公修课就可以体现出男女差异,如《军事理论》课可以不安排女生必修,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女性课程则对女大学生提出必修要求。 
  女性课程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实施途径应是向专业课程渗透。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体珊陛别差异,即重视落实学界所倡导的就学生的生理、心理、体能等特点,进行“因性施教”。要注重增加女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导她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则鼓励女生充分发挥女性细心周到的特点,认真掌握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发挥女性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女性人才。 
  (三)创建体现性别平等意识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倡导和体现性别平等意识的校园文化,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女大学生给予积极影响: 
  “男女都一样”的印象。要想让女大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性别,最重要的就是她们眼里看到的是女性被认同的印象。事实上,我们校园以及社会其他部门机构的领导岗位上,女性的面孔已不再是寥若晨星;在资深的学术领域里,女性也早就展露锋芒。高校中一支努力进取的女性教职工队伍和一批优秀的女性表率就活跃在女生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她们树立为女大学生的现实榜样,加以大力宣传引导,并开展女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就有可能激发女生的自我肯定感,增强其女性的进取心和成功欲。 
  “男女都均等”的机会。我们的校园应努力保证性别面前机会均等,减少乃至避免有意无意的各类性别歧视。我们应努力做到,教师挑选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时男生女生不偏不倚;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教师对女生的期望值与男生保持一致;毕业研究生留校做辅导员的选聘也实行男女机会均等。女生如果能够与男生一样享有学校提供的这些同等的发展机会,她们在男生面前的性别优势就能够得到充分彰显,那么她们的自我发展就会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 
  “女生也很棒”的自信。校园男性文化活动向来都是异彩纷呈,专业的、文体的都是别具人气。女大学生因为人数少以及电脑的普及,喜静的她们更愿意“蜗居”宿舍或者出去逛街。为了提升女大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不仅需要开展体现女性心灵手巧的剪裁、厨艺展示、书画等传统活动,而且应该鼓励女生积极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校应该通过加大奖励、注重宣传动员等方式,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提升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期在活动中建立“女生也很棒”的自信。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充满两性和谐的蓬勃生机,才能为女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