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一)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通过培训调整它们的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组建职业培训基地,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坚持不懈地发展好农村基础教育。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村基础文化教育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和长远之策。
2.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农村技术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基地作用,主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社会公德和职业技能水平。
3.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管理教育为一体的一条龙全程服务,要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培训输出。
(二)改革户籍制度,调整有关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对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和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对那些有一定耕作经验和经营能力、而又不愿离开农村的种田能手,应该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获得土地和大型农业机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发展县域经济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高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缓解农民工流向和分布失衡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在现有条件下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从产业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培育壮大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工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产权改革和内部机制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推动乡镇企业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发展。
(四)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首先,各级政府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使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在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相关管理,统一劳动输出服务费收费的标准,下力气清理整顿非法劳动力市场。再次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省、县(市)、乡实时联网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搭建纵向到乡镇、社区,横向到国内主要大中城市,本地区各主管部门、企业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分析预测。
(五)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创业
要引导农民积极投资发展农村的餐饮业、运输业、家庭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同时,要注意适应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产的新需求,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重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开放开发,力求更多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在拓宽农业领域、建立多种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基础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使企业和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加工增值的生产环节中来。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资、外资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大中型现代农业企业,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加大针对部分返乡的农民工,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比较开放、眼界比较开阔、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优势,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上一篇:浅谈策划中的设计,设计中的策划
下一篇:浅论我国新媒体经济的运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