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地区 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 产业
[论文摘要]贫困地区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公益性事业和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经营性产业相结合,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企业,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区域生态立法与国民生态教育相结合,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与人口控制相结合。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抉择,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所追求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准则,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为了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状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与我们时常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环境的保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模式调整和价值观念的变革等诸多方面,而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一、发展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紧密,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深化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强化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既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又使贫困地区综合实力得以提高,在区域竞争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化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毕节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生活着汉、彝、回、苗、白、布依、仡佬等35个民族,毕节地区共有一个县级市、6个县、一个自治县(6个街道、98个镇、69个乡、77个民族乡),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比较优势明显,再加上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组合优势得天独厚,有着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绝好条件。这些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及其民族体育产业体系的形成,将逐渐成为毕节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
发展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产品特别是原生态体育文化产品和生态服务为目标,充分调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态体育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构建覆盖贫困地区的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特色鲜明、支柱较多的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产业体系。要努力使民族生态体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产品更为丰富,民族生态体育文化精品不断推出,民族生态体育文化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和各种高层次专门人才大量涌现,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有新的增加,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提高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崛起,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