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三、发展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基本策略
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民族生态体育文化企业。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和《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市发[2005]31号)、《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展和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文办发[2005]19号)等中央相关政策规定的同时,民族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有利于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殊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领域,充分利用税收、建设、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非公有制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
2、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体系。立足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和风光、气候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演艺、工艺美术、绝技绝活展示、影视制作、艺术培训、休闲娱乐、策划包装、光盘复制等产业门类,尽量延伸产业链,开发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进一步打造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品牌,继续发挥“中国·黔西百里杜鹃山地车越野赛”、“威宁彝族火把节”和“纳雍苗族芦笙艺术节”等系列着名品牌的作用。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国家体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显着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 旅游基地、演艺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艺术摄影基地、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整理基地、工艺品生产基地、绝技绝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等。按照龙头带动、优势互补、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托地区行署为中心,宏观指导八县、市优化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富集区、风景名胜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兴建集民族体育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民族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民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逐步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带,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群。
3、努力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业。按照“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与聚集要素”、“整合资源与优化配置”、“合理规划与科学保护”、“突出特色与建设精品”的整体要求,重点打造威宁草海(苗族赛龙舟)、百里天然草场(彝族火把节和赛马、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回族武术、提石磴和扭扁担、满族的扯地牛)、大方、黔西百里杜鹃(彝族火把节、苗族、彝族的射箭和射弩、布依族的板凳拳、苗族苗拳、仡佬族的象步虎掌)、织金打鸡洞(苗族的金一棍和打花棍、白族的跳花盆、布依族的丢花包、仡佬族的玩花龙)、大方九洞天(彝族火把节、苗族、彝族的射箭和射弩、布依族的板凳拳、苗族苗拳、仡佬族的象步虎掌)、黔西洪家渡(苗族赛龙舟)、赫章韭菜坪称贵州屋脊(彝族火把节、苗族、彝族的射箭和射弩)等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文物景点及民族旅游村寨,完善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纳雍苗族原生态体育文化(滚山珠)及自然生态经济圈,大力发展威宁彝族、苗族、回族及黔西化屋基苗族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经济圈,加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自然、神秘、健康、安全”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坚持民族生态体育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与农村扶贫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域配置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旧体制,遵循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不同权属、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资产存量重组与盘活,充分发挥其效益。其次,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控制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毕节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2007年毕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25亿元,经济总量在贵州9个地(州、市)中从末位跃升至第三位,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3亿元跃升至5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i84元提高到2458元,绝对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下降到56.6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毕节试验区在生态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发挥优势,吸取毕节试验区的经验教训,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