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供给创造需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焕金 时间:2010-06-25
    <一>
    关于"有效供给创造需求",本书前面已经提出过,并作了一定阐述。它是针对单纯财政货币扩张上的"扩大需求",而提出的一个具有自由竞争市场意义的论点。扩大需求,有单纯通过投资,甚至通过增发货币、增发工资来实现的需求,也有通过一个更加曲折与间接,然而更富有效果、更富长远意义的方式而实现的需求---这就是通过"有效供给"来实现的需求。在今天生产过剩经常发生的市场境况下,这是经常引起争论,又经常涉及到政府决策的两个扩大需求的方式。政府的决策常常倾向于凯因斯主义,也就是通过扩张更多的货币,刺激更大的投资,来解决需求疲软、生产过剩的问题。而有效供给原理则强调投资的效率性,强调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产品供给来解决产品滞销、市场疲软的问题。前者,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介入,进行各种宏观调控,以调节市场供求。而后者,则主张更大程度地放开市场,让市场有更大的自我调节的空间,因而它更倾向于市场的自由本质。
    实际上,人类经济始终贯穿着一条"自由经济---政府干预"的轴线。经济学也因此而区分为不同的思想流派。比如,众所周知,亚当·斯密主张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而马克思则持另一个极端,主张消灭市场经济而实现共产主义经济方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具有许许多多思想意识,其中凯因斯就是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象哈耶克则倾向于亚当·斯密一边,而萨缪尔森则强调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经济",才是经济必须采取的运作方式。
    而在这里所揭示的扩大需求的两种方式,也体现了这条经济运行的轴线。其中,政府投资与宏观调控即表示经济运行倾向于政府干预的一方,而有效供给原理则倾向于自由市场一方。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人意识到自由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缺陷,因此必须引入政府干预因素来干预市场。这在理论上产生了凯因斯主义, 在实践上则产生了美国"罗斯福新政"。但实际上这两个人为努力的因素在当时并未见产生多大的效果,最后却是一个非人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西方经济从萧条的深渊中拉上来。战争既可以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击垮,使一个时代的超级强国从此衰败下去,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兴盛起来。因为,战争的"不惜一切代价",能够极大地发挥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潜力,能够拉动它的经济生产得到迅速增长。另外,为满足战争需要,人们必须绞尽脑汁,创造出种种新技术以支持战争。比如,机的原型就是在"二次大战"得到设想与设计,以求更有效地处理战争情报问题。
    这种创造力的发挥,实际上已经是"有效供给"的体现。因此,当凯因斯预言,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将回归萧条 时,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经济继续沿着健康增长的道路上发展。 因为什么?正因为在大战中人们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供给了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与技术。这些思想与技术能够在新的时代引领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比如在大战中产生的最原始的计算机思想与技术,战后就应用到整个国民经济上面。又如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核技术,它既可供制造核武器,也可供制造核电站,和各种需要核技术的国民经济方面。所以,虽然大战的支出对拉动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更根本的作用还是大战中许许多多新创造的技术的作用,这些供给因素对战后经济的发展具有更根本的意义。
    因此,无论扩大需求如何通过财政与货币来进行刺激,它的有效性,仍然离不开有效供给。财政与货币政策所引起的投资增加,必须是有效的,能够导致有效供给,否则,这种投资不但未能扩大需求,反而会使生产更加过剩,需求将会更加疲软。关于这一点,在本书前面有关"凯因斯难题"里已有所阐述。经济波动周期告诉我们,经济衰退前期往往就是投资高涨,需求旺盛时期;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我们则希望投资高涨、需求旺盛状态的到来;因此,我们如何摆脱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这种矛盾呢?当我们希望的经济局面到来时,却离下一次的衰退已经不远了。因此,单纯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使我们摆脱这种周期波动,必须要纳入某些"古典"因素,才能使这种波动得到缓解,才使经济具有长远增长的性质。这个古典因素就是"有效供给",它与萨伊"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古典经济学思想似乎相似,但十分显然,"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强调的是供给的"有效性",而不是一般的供给。有"有效"就肯定有"无效",这些无效的因素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实际上,凯因斯主义、政府干预也无法解决这些因素, 只好让其自生自灭。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活动中的生死存亡,承认破产失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经济现象,并将其看作人类经济新陈代谢的体现。
    <二>
    前面曾指出了"有效供给"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产品的品质与品种,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方面,另一个是产品的价格,即产品的价值方面。任何一个生产者,如果你的产品品种、品质是优良的,那么你的生产供给就是有效的;同样,如果你的产品成本可以很低,因此可以在很低的价格上赚取利润,那么你的产品的这种低价格也是一种有效供给。其中任何一种,都是有效供给的体现。但现实情况也常常要求这两方面必须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效供给。这样,所谓"有效供给"的实际意义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耗费供给使用价值上最好的产品;这与本书的价值思想吻合一致,是这个价值思想的具体体现。一种产品如果它的品种品质很好,但它的价格却非常昂贵,那么,前一方面的有效性就会被后一方面的无效性所抵消;同样,如果产品的价格很低但其品种品质也很差,前一方面的有效性也会被后一方面的有效性所抵消。因此,谈到有效供给,这两方面必须协调,不可差距太过。比如前几年美国人曾造出铱星环球通迅系统,它的使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可以让地球任何两个点通过铱星沟通联系,因此在品种品质方面是有效的。但它的使用价格却非常昂贵,没有多少人受用得起。因此这么好的东西却不得不陷于"过剩",最终因其价格昂贵只好抛弃于太空。这应该是一个有效供给两方面分离太大的典型事例。在现实经济中效用与价格方面的协调与差距的事例,枚不胜举。比如制造的产品品种品质比发达国家相应产品低得多,但其价格却很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仍十分畅销。
    所以,有效供给原理要求所有生产者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必须尽可能做到以最小的耗费而取得最大的效用与效果。这是任何经济活动最基本原则。在此应特别注意这里所设定的局限条件,即"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没有这个条件,有效供给原理就难成立。垄断会使有效供给失去作用;一个生产者处在垄断状态下,不需要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耗费来生产最好的产品,因为他的产品是"皇帝女不愁嫁",不管品种多么陈旧,品质多么低劣,价格有多高,这些产品都不得不被人购买去。因此,有效供给原理是与自由市场竞争密切联系的,自由竞争是有效供给原理得以存在与成立的土壤。而市场经济之所以富有效果,正在于它包含着这个有效供给原理,它迫使处于市场竞争中的所有生产者,必须向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生存下去。于是,整个社会就会产生一个竞相创制财富的竞争局面,最终使人类不断消费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当然,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因"弱肉强食"而导致"胜者通吃"的局面,使某些成功的公司大到能够支配市场的程度,从而对市场产生"托拉斯"---垄断。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有可能形成垄断,并且有可能使垄断者滥用自己的这种市场特权。这样就需要打破这种垄断,还市场的竞争局面,以恢复有效供给原理的积极作用;打破垄断,这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作用之一。不过,有效供给本身也有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垄断,因为当你开创出某种独特的技术来生产一种独一无二的新产品时,这种有效供给即构成一种垄断,一种技术创新的垄断。这种垄断是有效供给能够获得更大利益的基本原因;人们之所以在经济上有兴趣发明创新,就是要谋求这份技术垄断利益。因此这种垄断不可避免,无可非议。专利制度就是为保护这种垄断利益而设计的,它保护任何人技术创新的经济成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人们耗费资本与时间进行创造性活动。同时,专利制度又规定任何一件专利的有效时间,过了这一时间,技术就为社会大众所共有,对技术的垄断将是非法的。而对于某些关计人类生存重大问题的技术发明,比如某些爱滋病药物,则可根据国际法,适度破除原研制与生产者专利技术上的垄断,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因此我们经常见到发达国家的每个产品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比如打印机有EPSON、CANON、HP等品牌,其中每个品牌的产品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这些独特技术可以供不同要求的用户采用。这样就把市场需求分割定位好,每个品牌的产品都有自己的市场空间,从而避免雷同过度而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而中国的各个家用电器品牌,其技术指标则雷同居多,因此造成剧烈的市场竞争,各个厂商大打价格战,甚至将彩电称斤出售。可见,有效供给原理对中国厂商来说尤其有"警示"意义,它告诉人们,必须形成自己技术与经营上独特之处,才是市场商海中的致胜之道。但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大缺陷是缺乏自己的核心制造技术,只有劳动力与其它资源成本低廉上的优势。这样,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技术上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所不同的只是产品外围附件与外壳包装。这从品种品质上就难以做到有效供给。  <三>
    有效供给原理的两个方面---品种品质与价格,也具有内在的过渡关系。我们假设一种产品的品种品质已经固定,只有价格灵活变化。当这种产品刚刚创制出来时,价格肯定是最高的。高价格伴随着高利润,高利润吸引众多资本竞相投资生产这种产品。结果这种产品的市场竞争程度渐渐剧化,价格渐渐降低,到价格降到其成本线以下时,迫使许多资本退出这种产品的投资。于是,这些剩余资本将寻找新的出路。出路何在?无非是重复刚才的过程,即投资更新创制出来的另一种新产品,因为新产品总是伴随着高利润。
    这样,有效供给原理就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可称为"产品循环":
    产品创制---产品价格下降并得到普及---产品价格下降到底---产品被资本抛弃---新产品创制……
    这个产品循环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电视机行业,开始时各个厂家生产的是黑白电视机,当黑白电视机产品因市场竞争加剧而没有什么利润后,投资者们将资本转向彩色电视机,在彩色电视机领域,电视机由小到大,功能由粗到细、由弱到强;最后,竞争也使彩电产品没有什么利润了。于是新的产品如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数字电视、液晶电视等等,这些产品会应运而生,同时它们也必然要走黑白电视机"生老病死"的老路。
    可见,有效供给原理将任何一个产品,从接生、培养、成人、衰老,到死亡淘汰,再到新产品的同样过程的循环,都已经决定好了。就象任何一个有机体存在着控制其生老病死一样,人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这种控制力量,使新产品不断产生,旧产品不断被淘汰。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是自由市场在起主导作用,那么肯定存在这个循环过程,这正是自由市场积极意义之处。当然在这循环过程中,同样出现令人欢喜与悲哀的事情。欢喜的是,新产品的创制使人能够领受其新用途,创造新生活;悲哀的是,当任何一种产品被淘汰时,与它结下"不解之缘"的资本与就业工人,将会亏损、下岗失业,从而被迫痛苦转型(转制)。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任何产品都必然走"贵族到平民"之路。最典型的是移动通迅工具,从所谓"大哥大"到"手机"的称号,说明这条路的存在。同样,任何产品都首先是富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然后就不可避免地变成大众所用的必需品。"奢侈品---必需品"使人类生活水平得到进步;原先价格太高而受用不起的物品,现在因其价格下降(收入提高)而受用得起了。比如,坐飞机在过去是一种奢侈享受,现在则已成为许多人旅行的必要工具。今天,太空飞行绝对是一种奢侈旅行,但过了1000年,可能这种奢侈旅行就会变成每个人旅行时的必要方式。
    这,就是有效供给原理的伟大作用。
    "有效供给"虽然也不时被经济学家们提到,比如的吴敬琏 、魏杰 等经济学家就经常用有效供给观点来应对财政货币扩张观点的经济行为;当财政货币扩张导致太高财政赤字与通胀危机时,人们就会想到有效供给观点。比如当以财政扩张为基本主张的凯因斯主义导致"滞胀"时,以减税为基本主张的供给学派就乘机兴起了。减税之所以具有有效供给功能,是因为它可以在产品价格更低时获得一定利润,如果没有减税,那么一方面市场疲软使价格压低到成本线,另一方面又需要你缴纳固定不变的税量。这样,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生意将会导致厂商倒闭,工人失业。所以在市场疲软、经济衰退时就需要减税,以扶持各个厂商,使其生产经营活动维持下去。
    <四>
    有效供给原理并非空想的结果,它同样有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做基础。比如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即供求关系理论,即"在相同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则越大。有效供给原理之所以强调有效供给能够促进需求,一个方面(即价格方面)就是依这个供求关系而确立的。因为价格因素是有效供给的一个基本方面;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即是有效供给的基本体现。如果价格下降不能促进需求,那么这种价格下降就不算是有效供给的结果。"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它必须要导致需求的产生和扩大,否则就不能称为有效供给。人们在学习经济学理论后懂得这个"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大"的需求定律,但现实经济中却偏偏存在"卖涨不卖跌"的反常现象。价格越下跌,购买者就越持观望态度,相反,价格越上涨,购买者就越抢购。价格波动得越快,人们的这种反常现象就越明显。这从表面上看是违反需求定律的(虽然实质上它并不违反需求定律)。这样,从表面上看,价格下降就不算是有效供给的体现了,因为价格下降反而滞销,怎算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呢?因此,所谓"有效供给"必须能够导致需求增大。
    价格下降,或者创制新产品,这种有效供给行为能够极大地刺激整个经济实现增长与。前面曾说到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并没有重新陷于衰退,而是继续增长发展,基本原因就是在大战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新的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够带动经济向前发展。比如某地方建造一条高速公路,就是一种有效供给行为,因为高速公路向地方的工商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条件。同样,搞好电力、水源、人才资源的供应,这些都是有效供给的行为,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一旦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电力就处于短缺状态,到处拉闸限电;电力短缺,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抑制作用。因此当人们指责市场上商品太多而过剩时,我们要区分清楚,如果这些商品的供给是无效供给,那么它肯定是过剩的,比如现在还生产黑白电视机的话肯定是过剩的;相反,如果这些商品是有效供给,那么它不应过剩,此时应该向其供给某些要素,来促进它的的市场消化。比如某地方商品难运输出去,过剩了,此时你向它供给一条好的公路或铁路,或者将原先的公路铁路运费下降,则可以减少这种过剩的程度。这是通过有效供给而促进需求的一个办法。因此,将基础设施、制度、行政服务、信用、社会稳定、传媒文化等等搞好,肯定可以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长。
    因此有效供给的思路与单纯扩大需求的思路不一样。有效供给的思路是:过剩(需求不足)由过多的供给引起,解决这种过剩的办法不是减弱供给,而是提高供给的水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提供其它的供给来解决供给上的过剩(比如提供高速公路来解决某个地方因运输原因所造成的过剩)。而单纯扩大需求的思路则是提高对现存产品的购买需求程度,那怕这些产品已经过时陈旧,也要通过扩张贷款、多发货币工资,通过政府扩大公共投资来汲纳这些产品。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思路,前个思路着重于从品种品质和成本价格上改变产品结构,并着重于以新的有效供给来解决供给过剩的问题;这是一种勇于改变自己、勇于创造对自身需求的积极方式,不是呆等市场境况好转的消极方式。后个思路实际上假设产品在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上是固定的,这样就需要注入更多的货币来使这些产品获得人们的购买。比如,本来一件商品不太好,人们并太想买,于是只好向人们注入更多的金钱,直到他们购买这件商品为止。这显然是以货币贬值通胀的方式来解决过剩问题,而不是以改变产品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来解决过剩问题。政府行为,往往更倾向于后者,倾向于向市场不断的注资,直至弄成通货膨胀或者停滞膨胀的局面,政府本身又陷于财政赤字难以自跋,才会罢手。但是,正象前面所说,如果在需求扩张的时候不能有新的供给"应运而生",那么这种单纯的需求扩张最终是难以持久的。经济的新发展必定依靠新技术的供给,而不是依靠卖那些陈旧落后的商品。二次大战在使需求极度扩张的同时,如果没有新的实用技术"应运而生",那么,大战后不久,世界经济也会重新陷于衰退(就象凯因斯所预言那样)。因此,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中新的供给因素在起作用。相反,单纯扩大需求的政策有可能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构成负面作用,因为需求被刺激扩大后,在好的产品得到需求的同时,差的产品同样也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这样就不能淘汰那些用陈旧落后的方式生产出来的陈旧落后的产品了。比如,如果中国生产的普通钢铁产品总是供不应求,那么中国钢铁厂又有谁愿意花力气去研制新的钢铁材料,研制那些特殊钢铁产品?只有当前这条路走不下去了,人们才会设想与开创另外一条路。因此,财政货币扩张的做法虽然轰轰烈烈,成效迅速而显著,但它也很容易变成过眼烟云,等待人们的很可能又是新一场疲软与衰退。相反,扎扎实实做好有效供给,充满创新机制的力量,这样,经济才会获得长远意义的发展。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一个国家在真正融入WTO后,它的财政货币扩张的作用与效果会减弱,而有效供给的作用会增强。因为,如果这个国家的产品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不如别人,那么它的政府所实施的财政货币扩张,只会有拉动外来(进口)商品需求的作用,而不能带动国内商品的需求。对于这一点,政府决策者应该有充分的远见。对于中国,它的产品在成本价格上有优势而品种品质上无优势,因此财政货币扩张能够在一个方面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如果中国产品失去成本价格上的优势而又没有及时提升品种品质的水平,那么,中国政府的财政货币扩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将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