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使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鲍世奋 时间:2010-06-25
    通货膨胀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三个变量。一是货币扩张。二是商品供不应求。三是货币贬值。其中,商品供不应求是自变量,货币贬值是应变量,而货币扩张是可有可无的应变量。

    此前,一种定义认为,货币供应变化引起币值变化,如,货币供应增长引起货币贬值。另一种定义认为,商品供求关系变化引起币值变化,如,商品供不应求导致货币贬值,或商品供大于求导致货币升值。两种定义相距很远。第二种定义几乎没有涉及货币供应因素。第二种定义认为,即使货币供应没有发生异常,货币仍然可以贬值,如,商品供不应求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即,用更多的货币才能购买等值的商品。同时,商品供不应求引起的货币贬值的现象仍然可以被称为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它的字面含义同第二种定义没有关系。通货膨胀一词给人一种望文生义的假象,似乎通货膨胀的所有变量中必须含有货币供应变化作为变量。这也是第一种定义同第二种定义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一种定义把货币供应看作为通货膨胀的自变量或原因,而把货币贬值看作为应变量或结果。第二种定义不一定需要-而且往往根本不需要-货币供应作为所谓“通货膨胀”现象的变量,同时,第二种定义仍旧将错就错地把货币贬值称为通货膨胀。

    本文把第二种定义看作为通货膨胀的真正定义。通货膨胀的定义是货币贬值,而不是货币扩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总商品供求关系失衡,即商品供不应求。供不应求的原因是速度过高。发展速度过高的原因是发展阶段过低。货币扩张是货币贬值的结果,而不是货币贬值的原因。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和货币贬值,因此,为了平衡工资和物价指数变化以及扩大投资生产,政府和扩大信贷,导致货币扩张。

    商品的供求关系是最终由社会的总购买力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总消费欲望决定的,即不是消费需求决定的。商品供求关系不是商品供应和商品需求的关系,而是商品供应和社会购买力的关系。社会的总购买力是社会的总生产力决定的。买东西是要付钱的,不是想买就买的。假如买东西不要钱,那么,市场便会出现恶性供不应求。事实上,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商品供求是非常平衡的,甚至是供大于求的,远远不是供不应求的,不是单纯由欲望决定的。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大的,而人类的购买力是限而限之的。

    钱是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发明。钱是商品供求平衡的阀门。社会购买商品的总能力必然同社会商品供应的总能力相等。货币就是这两种能力相等的证明。钱只是用来证明,有效劳动业已付出或完成。有效劳动是指最终将被消费者所承认为劳动成果的那一部分劳动。有效劳动的增长才是商品消费增长的真正原因。由于货币供应增长不会自动带来有效劳动的增长,因此,货币供应增长也不会自动带来购买力的增长。因此,从理论上讲, 货币总值是不变的,商品供求也是始终平衡不变的,通货膨胀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实践中,货币币值和商品供求会发生暂时变化,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或紧缩。

    商品供不应求是暂时的。其直接原因是购买力暂时超过商品供应能力。但其原因不是货币供应增长,而是商品供应能力的形成时间滞后于购买力的形成时间,即购买力形成的时间早于商品形成的时间,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一时间差就是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速度越快,时间差越大。发展速度超出一定的程度,或时间差大于一定的程度,消费者便开始以提高消费速度的方式来抵制过快的发展速度。因此,发展速度越快,时间差便越大,同时,通货膨胀也越厉害。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不是调整货币供应,而是调整发展速度。

    一、发展速度决定商品的供求关系和通货涨缩

    通货膨胀表明社会“持货率”增长速度超过“持币率”增长速度。先说明一下持币率和持货率这两个术语。如果一个人有10万元资产,其中70万元是商品形态,而30万元是货币形态。这时,这个人的持币率是30%,而持货率是70%。这里,持货率相当于股市语言中的“持仓率”,如“满仓”、“空仓”和“半仓”等。相反,通货紧缩则表示持币率增长速度超过持货率增长速度。通货膨胀表明预期货币贬值和预期商品升值,此刻,持货比持币更有利。反之亦然。

    持货率增长速度超过持币率增长速度有真、假两个原因:1、假原因:货币总供应(数量)增长速度超过商品总价值增长速度。2、真原因:货币总价值(价值)增长速度超过商品总价值增长速度。两者的区别在于,货币数量变化是假原因,而货币价值变化是真原因。

    1、货币供应扩张导致商品供不应求是一种假原因。由于社会总劳动同社会总消费是一致的,因此商品的供求是平衡的,是不受货币供应影响的。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商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两者最后合拢,从而,社会的持币率和持货率应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假如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超过商品供应增长速度,那么,货币会自动贬值,从而,商品供求关系保持平衡不变。反过来,如果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低于商品供应增长速度,那么,货币就会自动升值。如果货币供应停止增长或者出现货币供应负增长,那么,社会就会自动发明代用货币和干脆不需要通过货币而进行物物交换。俄罗斯休克疗法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俄罗斯当时收紧银根、发行新版卢布、私有化等措施并没有完全成功地压缩重复投资和压缩经济空转。休克疗法后,俄罗斯的货币贬值或所谓的通货膨胀并没有结束。从而说明货币供应的变化不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因,也不是治理商品供求失衡的良方。货币供应的变化是一种应变量,而不是自变量。非政府行为体也可以成为货币和贷款的发行人。平时,口头借贷也是一种代用货币。例如,“你现在帮我施肥三天,我秋后帮你造房子三天。”银行违规操作更可以说明货币供应的变化是派生的,而不是原生的,即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是政府和私人对政府的发展政策、社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反应。因此,货币供应仅仅是通货涨缩而已,并不能引起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化。通货扩张和通货紧缩更多的是经济运行好坏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有时,货币供应变化也可以暂时导致货币总价值超过社会总商品价值的虚假现象。在货币供应增长的短时间内,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是可能发生的。但其原因是信息传递的时间通道过于狭窄和不充分,而不是货币总价值相对商品总价值的上升。当货币总量增长时,货币总价值应该相应下降。但是,价值下降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前,货币的价值有一个虚假升高的成分。一旦这个过程结束,货币的价值将回落。因此,货币供应变化是商品供求失衡的假原因。例如,牙膏本来是5元一支。当工资增长10%后,牙膏价格也应该相应提高,如此才能维持牙膏的供求平衡。但在工资增长的消息完全传播之前,牙膏有供不应求的趋势。

    2、发展速度的变化是商品供应关系变化的真原因。商品生产过程必须有一个周期。从社会总有效劳动的完成到社会总消费的完成需要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商品生产必须由初级产品和终端产品这两大类产品构成。广义的初级产品包括采矿、重、基础设施,中间产品等。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阶段越低,广义初级产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重就越高。如果这段时间超过一定的长度,那么,社会总有效劳动就会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等量的社会总消费。商品生产过程的长短是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决定的。发展速度越快,商品生产的总过程就越长。这是因为,积累越高,发展速度也越快,消费也就越少。因此,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是发展速度太快。

    付出劳动的人当然希望尽早获得应得的消费以便补偿劳动和延续劳动。劳动者对自身的投资和社会投资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如果消费无限期推迟,那么,劳动就无法延续。这是不言自明的。无论是长线投资中的劳动者还是短线投资中的劳动者,劳动者的有效劳动一旦完成就会得到相应程度的承认,即形成相应购买力。但是,长线投资要变成终端商品却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劳动的补偿也要等上一段时间。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铁路的投资要完全回收要等上100年。因此,长线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例超过一定的程度,社会总投资的回收期就会延长。结果,如果没有外部干预即政府干预,那么,得到承认的购买力就会不约而同地提前消费。这样,就会出现供不应求,即所谓持货率增长速度超过持币率增长速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投资项目大多是长线投资。这是因为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当时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这本身也说明计划经济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一定的发展阶段的产物,即依靠内部积累进行工业化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是逐步推行的,而且至今都没有完全结束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当初,中国或苏联等计划经济国家为了抑制消费,便采取定量供应,大部分商品都实行票证供应或定量供应,其目的是推迟消费。发行票证同发行国债是一样的道理。当时宣称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是言过其实的。苏联和中国都有这种情况。苏联70年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70年的社会主义便把苏联从一个基本上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发达的工业超级大国、城市化国家、化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是一个高积累、高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后开始改革开放,调整发展速度,调整农轻重比例,从而商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开始常常出现所谓“通货紧缩”,或供大于求这种只有发达国家才有的经济现象。然后,中国交替出现通涨和通缩。随着决策者对这种经济现象的认识越来越老练,通涨和通缩幅度也越来越小,交替周期也越来越短,由此引起的政治波动也越来越小。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弊端

    一、通涨的弊端。速度过快引起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引起卖方市场。卖方市场引起粗制滥造和豆腐渣工程。粗制滥造造成资源浪费。资源浪费更加恶化资源不足,从而引起资源价格上涨。发展速度过快还会引起重复建设。因为发展项目往往不是市场决定的,容易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或空转。重复建设和空转经济也会引起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商品价格上涨,占社会多数的消费者不堪承受,因此,国家必须增加货币供应,以便跟上商品价格增长指数。后者造成第二次“污染”。第二次“污染”给人一种假象,似乎货币供应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另外,粗制滥造也是消费者不堪忍受的。这也是人们看到的一些怪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发展速度较快,理应缓解资源不足的状况,但是,初级产品反而涨价。另外,利率较低,但储蓄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发展速度必须放慢。普通消费者已经意识到通货膨胀弊端。政府采取的相应干预实际上只是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反应作出的顺势回应而已,而不是政府和人民更喜欢市场经济以及不喜欢发展。因此,国家干预无非是放慢发展速度,但决不是停止积累和停止发展。

    2、通缩的弊端。发展速度太慢会引起供大于求。发展慢了,完成的劳动就少了。劳动少了,劳动的凭证就少,即钱的总价值少了。钱少了,商品的需求也少了。商品供大于求引起开工不足和关并停转。这是不必要的损失。对发展家而言,通缩是不正常的。通缩是发达国家的正常现象,而对发展中国家则是一种奢侈。发达国家的发展任务已经完成。发达国家已经走完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阶段。

    三、发展阶段决定发展速度

    1、发展阶段越低,发展速度越快。所谓发展阶段就是化程度。所谓工业化就是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供应能力的建设。工业化是一次性的事业。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供应能力的建设本身不是终端商品,它们同终端消费品争夺资源。一个大国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供应能力就不能成为发达国家。因此,工业化发展阶段越低级,发展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都是很低的。这不是它们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有毛病,而是发展阶段决定的。讨论日本发展速度10年徘徊是一个伪问题。日本发展阶段的高级程度决定了日本发展速度很慢,接近于零,甚至经常会发生负增长。这只能证明日本是一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不能证明日本突然从一个100前就“异常开明”的国家变成今天不思“改革”的国家。日本最近的经济高速增长或“复苏”才是不正常的现象。

    2、发展阶段越长,发展速度越慢。发展阶段本身也有一个速度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总阶段也是长短不一的。如中国的发展阶段就非常长。这是因为中国人均资源比较少,以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均地理条件更差。换言之,中国造海港的地理条件不会超过欧洲、美国和日本,事实上远远不如它们。这是长期不变的因素。但是,中国的人口却比它们三家加起来还多。另外,中国道路建设的地理条件也比上述三家差,因为中国平均海拔都超过它们。海拔高和陆地相对海岸的比例高是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重要障碍。因此,中国的工业化和发展总阶段时间将更长。由于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供应能力的建设成本比它们高,因此,中国的发展速度应该制定得比发达国家当时的速度慢才对,才不会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才符合中国的发展阶段总时间比发达国家更长的结论。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的,都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来不得半点教条。因此,决策的依据必须是:摸着石子过河和对理论和规律的探索,而不是教条地、一味地、原教旨地追求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私有制或公有制。对不同教义的争论是没有意义、没有结果的。只有对客观实际的分析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