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广斌、龚新蜀 时间:2010-06-25

  摘要:加快西部,缩小东西部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产业组织经济增长的关系看,西部经济增长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技术进步缓慢,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制约西部经济集约增长的主要障碍。因此,西部要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加快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速西部经济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优化;经济集约增长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 and reduce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re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t analyzes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pointing out that som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re the main barrier against the local economic intensive growth,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ntensive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China's west;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economic intensive growth
  
  一、引言
  
  西部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全区包括12个省市区,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67亿。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长期以来,受条件、区位特点及国家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见表1、表2)。
 
   以上两表资料来源:彭连清、詹向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分析[J].兰州学刊,2007,(9).
  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果断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投入巨资建设西部。几年来,从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西部12省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财政收入、商品进出口等均保持了较快增长,、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然而,正如表2数据所反映的那样,一个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现实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因此,如何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是我国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当前,西部工业经济不发达,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继续延续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发挥其对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因此,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西部工业,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增长方式转变。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西部经济增长问题,指出制约西部经济集约增长的产业组织结构障碍,并提出优化路径。
  
  二、产业组织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关注的重要命题,围绕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从斯密开始,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二战以后,以哈罗德、多马、索洛、丹尼森、库兹涅茨、罗斯托、诺斯、帕西内蒂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一系列模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要素分析法,即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的强弱以及如何影响等问题。考察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新的影响因素被不断的引入,从最初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到后来的技术、人力资本、制度和结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结构因素逐渐引起重视,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如罗斯托、钱纳里、帕西内蒂等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指出了经济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钱纳里甚至提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慢变量”,而帕西内蒂则认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更为现实的重要作用。
  产业组织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包括产业的集中状况、企业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状况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产业组织结构从以下几方面对经济增长及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第一,产业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企业影响和干预市场能力的形成,获得规模效益,保证产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率水平,从而促进产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是产业层面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第二,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意味着行业内大中小企业比例适中,有利于形成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行业生产力。同时,若产业内大中型企业在数量上所占比重较大或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则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和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集约增长;第三,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意味着可以形成适度的进入壁垒和较低的退出壁垒,可以有效阻止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导致的资源滥用,促进资源在企业间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可以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实现产业的经济增长。此外,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这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实现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三、西部地区增长质量分析
  
  (一)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产业组织理论通常使用利润率指标分析资源配置效率,长期的高利润率或低利润率都意味着资源不能在产业及间顺利流动,资源配置低效。笔者对西部地区2001-2003年25个行业销售利润率及三年平均利润率进行,并与全国利润率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一方面,除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通信计算机设备等五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略高于全国水平外,西部地区各行业平均利润率普遍而显著地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地区之间是不平衡的,西部地区各行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低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从西部地区内部各行业三年平均利润率的比较来看,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达23.11%,而最低的是纺织业,利润率仅为-0.98%。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等行业常年处于微利状态,其中,纺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常年亏损?①。由此可以说明,西部地区工业资源未能在行业间实现高效率配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的集约性增长。
  (二)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反映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指标,从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源消耗量以及企业亏损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西部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通过对2003年东、西部地区25个工业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并计算西部与东部的比值,结果显示,西部25个工业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低于东部地区,多数行业西部与东部的比值低于0.7(见表3)。
  
   数据来源:根据《2004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通过对2004年东、西部地区每万元主营业务收入所消耗的13种主要能源量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仅有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的每万元消耗量低于东部地区,其他11种能源每万元消耗量均显著高于东部,其中,西部工业企业天然气的每万元消耗量高达东部的16.15倍,煤炭、高炉煤气和汽油的每万元消耗量是东部地区4倍多,焦炭、焦炉煤气、煤油、电力的消耗量是东部的3倍多?②。这说明当前西部地区工业继续延续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另外,从2003年东、西部地区工业企业亏损面比较来看,西部的亏损状况比东部严重得多,西部多数行业的企业亏损面超过20%,其中亏损面在20%-30%之间的行业有13个,占计算行业的52%,超过30%的行业有7个,占28%,其他五个行业的企业亏损面也超过10%。相对而言,东部各行业的亏损情况要好一些,超过20%的行业只有5个?③。
  (三)技术进步状况
  技术进步是产业以至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就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内涵发展的方式。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首先表现在研发投入上,2004年,在全国开展科技活动的3292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71.6%、17.2%和11.2%,西部企业严重落后于东部企业。在全国科技活动总投入经费中,东部地区11省占71.82%,西部地区11省(不包括西藏)仅占13.47%,其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全国为1104.5亿元,东部地区11省达到843.12亿元,占总量的76.33%,而西部地区11省仅有104.06亿元,仅占总量的9.42%?④。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低,制约了西部技术进步的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缓慢还反映在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上。通过对2000-2004年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及中部所占比重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见表4),说明西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四、西部地区经济集约增长的产业组织结构障碍
  
  (一)产业集中度过低,生产极度分散化
  产业集中度是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衡量产业竞争性与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可用某一具体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来表示。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2004年西部地区主要工业行业的前4位集中度(CR4)情况,结果显示在计算的22个行业中,西部地区仅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六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4)超过35%,根据贝恩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标准,其中仅有烟草制品业(集中度为58.85%)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行业,其他五个行业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这些行业之所以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它们多属于政府严格控制的垄断行业。其他各行业,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属于低集中寡占型行业以外,产业集中度(CR4)均低于30%,有的甚至不足10%,属于原子型行业,占22个行业的63.64%?⑤。这些行业企业数极多,不存在集中现象,竞争比较激烈。过低的集中度水平、生产的极度分散化必然导致西部工业产业内部过度竞争,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集约性增长的主要障碍。
  (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
  西部地区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型企业数量极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名的2154家大型企业中,属于西部的企业数量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有关数据整理所得。
  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只有78家,占15.6%,进入工业1000强的企业有148家,占14.8%;而东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有326家,占65.2%,进入工业1000强的企业有642家,占64.2%。从行业分布上看,进入全国工业500强或1000强的西部企业,多数集中在石油开采、电力、石化、烟草、钢铁等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垄断性行业,一些竞争性较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则很少有西部企业的身影。此外,2003年,西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有24111家,其中大型企业353家,占总量的1.464%;中型企业3092家,占12.824%;小型企业20666家,占总量的85.712%?⑥。由此可见,西部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份额较小,小型企业占据了较大份额,西部工业企业普遍趋于小型化。
  西部地区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大中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呈“大而全、小而全”局面:不仅大企业内部生产加工的工艺过程齐全,零部件外购率低,而且大量的小型企业也是全能型企业,不仅没有和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反而在原料与产品两个市场上与大企业展开恶性竞争。这种状况增加了交易费用,限制了行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了西部经济的集约性增长。
  (三)部分行业进入壁垒失效,多数行业退出壁垒高
  进入壁垒是指新进入特定市场所遇到的一切、技术以及、行政制度障碍的总和。目前,西部各行业的进入壁垒情况存在着不平衡性,部分行业较强,而另外一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失效,企业盲目进入现象严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在2000-2003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分别为12.25%和11.5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也实现较快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这些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从企业数来看,一些技术简单、平均规模较低和市场广阔的制造部门进入壁垒偏低,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大都是行业内企业数目众多,利润率偏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竞争现象?⑦。
  退出壁垒是指某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被别的企业击败,准备退出所在行业时所遇到各种限制和制约的总和。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很多行业的退出壁垒过高,主要表现在大量经济效益差、难以为继的企业不能够按照市场经济退出所在行业,进而造成产业“拥挤”现象,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出现生产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的现象。若以2004年青海、宁夏、广西、云南等四省区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情况为例(见表6),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青海、宁夏、广西、云南四省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有关数据整理所得。
  西部四省区有一半以上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70%,特别是电石(碳化钙)、钢材、集成电路、铝材加工、乙烯、金属镁冶炼、微型计算机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有0.4%。过低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说明西部工业产业“拥挤”现象严重,退出壁垒过高,效益差甚至亏损的企业不能或不愿退出所在行业。这种情况造成了有限的社会资源难以在各个产业间有效流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五、优化西部产业组织结构,促进经济集约增长
  
  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较差,具体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经济效益差以及技术进步缓慢,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制约西部经济集约增长的主要障碍。基于此,要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经济,西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一)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过低、生产极度分散化是目前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问题,因此,西部地区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鼓励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向一部分企业集中,由市场来形成一些垄断企业;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为各个行业规定适当的规模标准,适度提高进入门槛,限制那些不符合规模要求的“小而全”企业盲目进入,从而改善西部生产极度分散化的状况。
  (二)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针对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的特点,西部地区应通过企业破产、兼并机制来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对那些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同时加快建立产权转让市场,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和优化企业规模结构,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西部各省区必须下大力气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鼓励企业专业化经营、鼓励企业或行业间的协作,通过发挥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降低行业退出壁垒,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针对大量经济效益差、难以为继的企业不能退出市场的问题,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从全局出发,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真正让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迫使大量成本高、效益差的企业按市场规律从行业中退出。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及西部地区还需不断完善有关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职工下岗、失业、再就业等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改善西部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局面,促进资源在企业间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
  
  注释:
  ① ⑦数据来源:根据2002-2004年各年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② ④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东、西部各省及全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③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所得。
  ⑤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⑥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
  [1] Bain, J.S, 1954, Economies of Scale, Concentration, and Conditions of Entry in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4.
  [2]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潘强恩,马传景.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5] 范跃进,杜传忠.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6]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 卢东斌.中国产业组织分析[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8] 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彭连清、詹向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分析[J].兰州学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