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府间合作 促进淮海经济区崛起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政府合作;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东视黄海滨,西望中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棋眼”地位, 在我国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 是我国东部经济黄金海岸连贯完整形成的重要环节, 是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传递要津, 同时也是苏、鲁、豫、皖四省加快化步伐的关键所在。
1 加强政府间合作是淮海崛起的必然选择
虽然淮海经济区成立20年来,在区域对话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年都有例行的区内各市的市长会议暨市长,共同商讨一些有关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问题。但是这种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只是停留在对话性层面上,并没有对本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个总体的规划,各成员市也没有就本区的未来发展做出共同的行动纲领。这种层面的合作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乏力的。
淮海经济区本身是一个跨越了四省的经济区,行政区划的分割导致的各自为政必然会阻碍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隶属于不同省份的几个市之间,甚至隶属于同一个省的各个市之间也难免会相互竞争,重复配置,区内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和合理组合,也就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近几年来各省针对这些地区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正显示了这一地区各市之间的竞争性和离心性。在淮海经济区的四块中,无疑鲁南与苏北的经济实力较强,皖北和豫东更靠近内陆,经济实力也不能与其它两地相比,正因为鲁南与苏北两地势均力敌,淮海经济区又没有一个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两地为了争夺淮海经济区的领头羊一直都有一绝高低的架势。
2001年前后,苏鲁两省几乎同时制定了省内的三大都市圈,在鲁南是以济宁为中心的济宁都市圈,在苏北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徐州都市圈。济宁和徐州也是淮海经济区最有实力的两个城市,两地一直在争当龙头。而作为济宁都市圈中心的济宁同时又是徐州都市圈规划范围内的城市,这对于徐州都市圈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离心因素。同时徐州都市圈的规划还包括了安徽的淮北、亳州、宿州,安徽省的领导人也有种自己的土地被别人占去的感觉,2007年年初,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安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沿淮城市群的战略规划,沿淮城市群则包括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
这样以来,在这个大的经济区内又人为的规划出一个个相互交叉的小的经济区,难免存在一些重复规划、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恶性竞争。因此,如何加强、深化政府的合作,由这种对话性的合作迈向实质性、制度性的合作是区内各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加强政府间合作的战略分析
首先,区内各市政府领导人要从思想上主动接受辐射,不能一味的为了本地区的利益搞地方保护,要消除政策障碍、行政和市场壁垒,努力缩短资源共享、开放市场、人才流动、产业合作以及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磨合期。
其次,就是如何合作,建立一个怎样的沟通协调机制,如何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构和合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淮海经济区应该借鉴长三角的做法,形成以下3个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①四省市省(市)委书记、省(市)长参加的四省领导座谈会;②淮海经济区各市市长参加的“淮海经济区经济协调会”;③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重大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主导的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构。 这些协调机构要每年定期举行会议,形成一些合作的专题并制定出具体的运行方案,目前需要特别协调的主要是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因为这些都是需要政府间的合作才能够形成整体的优势和竞争力的。
(1)在交通建设方面,交通可以说是实现淮海崛起的硬件,交通的一体化与网络化是淮海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
虽然淮海经济区现在已有一些重要的交通干线,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在本区形成“井”字形框架,京沪、京福、连霍、日东等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但是区内的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还不是很便利,尤其是城镇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亟待解决。
形成淮海经济区的交通网络,可以建设四级交通体系。一是以徐州为中心,建立其它19个市与徐州的交通体系,目前这一层级的交通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是建设这19个市之间的交通体系;三是建设县、区与市及县区之间的交通体系;四是建设乡镇与县市、乡镇之间及乡镇与的交通体系。其中前两个层级的交通建设要公路、铁路并重,后两个主要以公路建设为主。而且后两个层级尤其是第四个层级的交通状况是急需要改善的。
总之,建设区内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是区内各市政府当前首要的任务,在保障前三个层次的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第四个层次的交通体系是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基础保障。
(2)在产业布局方面,市场经济主体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设置不同的产业,而这种布局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重复雷同和低效,这就需要各市政府加强交流,协调产业布局,根据各自定位进行结构调整,体现结构差异性,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只有大家存在差异,才能互相需求,互利共赢。
而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布局就存在雷同,如徐州、淮北、枣庄等都为能源型城市,这样以来彼此的互补性就不强。所以各市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功能定位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徐州作为区内的中心城市,就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培育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
(3)在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各市政府一定要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是整合区内各市的商品和要素资源,引导各市的合理分工和有序发展,推动区内各市之间商品、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
为了进一步拆除资源要素流动的人为屏障,创造公平自由的区域环境,淮海经济区可以美国《州际商务法》模式,制定一部具有仲裁性质、凌驾于淮海经济区各地政府权力之上的法规性文件。
(4)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淮海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大多数的市都已经拥有几千年的,遗留下来很多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如宿迁项王故里和乾隆行宫、商丘古城旅游区、萧县汉墓群、宋朝的古窑群遗迹等等。这里不仅历史古迹资源丰富,也有很多像淮海战役纪念陵园、台儿庄大战遗址、古战场的项羽西楚故宫遗址等军事文化资源。此外还有许多园林、城镇民俗类资源,风景区资源,宗教文化类资源等等。
鉴于临近的长三角、环渤海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旅游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夹在中间的淮海经济区虽然本身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发展却处于尴尬的地位。所以淮海可以发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
(5)在环境的保护方面,政府间更要通力合作,共同治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和城市吸引力,各市政府一定要建立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环境状况的整体改善。
总之,淮海的崛起需要政府的牵头与交流合作,需要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
上一篇:深圳房产价格的经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