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产业集群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和谐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循环产业集群;西部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已向化目标推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却明显落后,特别是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状况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表明,依靠产业梯度理论,即利用东部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来实现西部大开发,只会导致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地区为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赶超战略既不能缩小差距,又造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必须走跨越式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近年来,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这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解决西部的问题,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区域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不再成立,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托的梯度发展模式不再现实…。面对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经济竞争力弱的实际,以往的服务型、追赶型、梯度型等发展模式都不可能大幅度缩小已经存在的差距,更谈不上超越东部地区,只有跨越式发展才能提供这一机制。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就要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基础上走新型化的道路,跨越其曾经经历过的某个阶段和曾经走过的某些弯路,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消除区位条件弱势,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组织与支撑技术的跨越,才能迅速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优势,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指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前提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之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之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包含三重含义:一是必须要求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包括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的经济体制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必须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三是必须兼顾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既实现了代内公平,又实现了代际公平。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持续培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模式
二、循环产业集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梯次利用和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把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通过规划、设计、重构经济活动,使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得到永续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将“资源消耗——产品生产——废物排放”这一传统的线性模式改造为“资源利用——绿色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所谓循环产业集群是指按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产业集群。它是在特定区域内以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以及共性和互补性相联系的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所组成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功能的空间聚集体。循环产业集群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为原则,以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和梯级利用为特征,以共享资源和信息为平台,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追求高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益为目的,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三、循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作为产业集群和循环的有机统一体,一个成熟的循环产业集群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空间聚集,产业关联。空间聚集性和产业关联性是循环产业集群的最基本特征。由于聚集经济,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趋向于集中在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产业关联的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这使得集群内的企业间具有地缘临近性和产业关联性。产业纵向和横向耦合所形成的企业的聚集,一方面带来产品、产值等产出的集中,在企业之间实现资源、能量和信息集成,从而强化了关联效应;另一方面带来了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甚至竞争的聚集,形成经济聚集区,经过进一步的衍生、扩张、拓展,形成更大范围更具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释放规模效应产生聚集经济。
(二)专业分工,社会协作。循环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特征。循环集群的产业链在生产技术上都具有垂直分离的特征,并能形成较长的生态链和价值链。随着集群的发展,一些特定的生产环节逐渐从原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优化、机械设备及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客户、废弃物吸纳及无害化处理企业;横向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清洁生产支持、循环利用服务、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内各成员同处于集群社会环境中,由于横向和纵向联系,相互协作,从而构成社会协作网络。
(三)资源共享,互惠共生。循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公共资源和专门性资源,群内单个企业和经济体可有效地接近这些专门性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技术知识、市场信息等),共享公共资源(包括政策环境、通讯、医疗保健、培训等)及公共服务(如、、、广告等)。互惠共生是指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由于直接的物质交流,形成相互依存、双方获利的共居关系。循环产业集群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方式把不同的工厂和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共生的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互利双赢。
(四)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在循环产业集群中除了追求生产的高效率和经济的高效益外,更要追求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无害化清洁生产。所谓循环利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物流方式,这一过程可归结为“环境要素一产品一环境要素一产品……”的往复循环。清洁生产是指产品及其生产过程采用预防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每个生产环节上削减污染,提高企业内部和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避免各个环节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五)竞争合作,协同有序。循环产业集群是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协同有序的自组织结构。一方面,同类企业聚居一地,由于竞争压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避免被集群淘汰。另一方面,群内企业之间也期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克服其生产、组织和营销功能的结构性约束。企业与集群外部的竞争导致企业对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竞争各方由纯竞争关系转化为竞合协同关系,形成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和最优协同组合。
(六)集群创新,持续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储备,形成了由各个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信息中心、服务中介等组成的集群创新网络,使创新模式由单体线性模式向集群网络模式转变。集群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资源共享条件,使得各种参与创新的力量相互作用、优势互补,处于不同价值链环节和网络节点的企业和行为主体各自参与到自己专精的那一部分创新中去,大大提升了集群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四、循环产业集群可发挥区域跨越式和谐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循环产业集群特有的成本优势,弥补了西部经济生产成本高昂、环境污染严重的不足;其高效的资源利用和产品生产方式,节约了资源使用,弥补了西部经济长期生产效率低下的不足;其直接和间接的内外部融资优势,弥补了企业资金投资的不足;其持续的创新优势,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促进清洁生产,提高环境效益。循环产业集群独特的环保优势,对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一方面其生态化生产方式,减少了资源使用,促使资源、能量循环,减少污染物产生,从而产生区域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其较低的治污成本和较高的回收利益,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的生态化清洁生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螺旋上升式循环,强化了群内环保优势,提高了环境效益。
(三)促进信任合作,实现社会效益。循环产业集群的共生、合作基础,有助于本地聚集在一起的相关企业可以在长期的合作中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限制机会主义倾向,从而积累社会资本。循环产业集群这种良好的合作氛围给群内企业注入了活力,企业间的长期友好关系,可减少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社会效益。
(四)发展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循环产业集群来培育地区优势产业,可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并把这种优势扩大到整个区域。通过信息化带动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从而推动并实现跨越式和谐发展。
下一篇:提升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