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华平 王益佳 咸 时间:2010-06-25
[提要]外向型是加快义乌与世界经济融合,借助国内外之力迅速提升义乌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的重要选择;是加快义乌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义乌在浙江中部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的最佳途径。义乌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为使义乌外向型经济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以人为本、保持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针对义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然后根据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义乌;外向型经济;对策 

义乌,地处上海经济圈腹地,长三角南翼,浙江省的中部,具有悠久和深厚文化底蕴,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她以构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而驰名世界。目前,义乌人口160余万,其中外来建设、经商人员达80万,日流动人口约20万。义乌以日均2000多个国际标准集装箱的规模将商品发送到2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外向度已达到60%,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商贸城。世界各地的品牌已在义乌建立了6000家总代理或总经销场所。2004年,义乌市场成交额达324.9亿元,已连续14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特别是1995年创办的国家级外向型展会“义博会”,已获“十大新兴展会”荣誉,其规模与成交额仅次于广交会、华交会,排名第三。 
一、义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交流日益加快。近年来,义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05年完成自营出口总额近10.9亿美元,增幅26%,对外贸易总量又迈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完成出口退(免)税8.336亿元,其中出口退税6.7763亿元,极大地支持了义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义乌去年全年实现对外贸易收入30.78亿美元,同比增长56.56%。近三年,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外向度提高了24个百分点,目前全市经济外向度已达60%。 
据材料显示,在义乌有超过1000多家外贸公司,截止2005年底,外国常驻义乌代表机构达685家;义乌市场的小商品辐射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战略让更多的义乌商品销往了全世界,也让更多的“义乌制造”在全世界亮相,义乌制造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的关注。随着义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10多年来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义乌制造”正在日渐吸引国外关注的目光。10年投入300亿技改资金近年来,随着义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商、国外考察团纷纷来到义乌参观考察。据义乌市外侨办统计,2005年来义乌参观考察的国外访问团和考察团有近150批次、1000人次,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涉及世界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 
2.加工贸易增势强劲。已有20多年建设发展小商品市场历史的义乌市,这几年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的有利机遇,迅速发展外向型经,近年来全市小商品自营出口额年均增长90%以上,今年以来,义乌外贸形势更加喜人,2006年1至8月,慕名前来义乌采购商品的外商达18700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8.6%,小商品出口交易额已经超过1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达2.4亿美元。每天有1万吨小商品从义乌经宁波港、上海港流向世界各地,预计全年所有出口商品将达20多万标箱。 
2006年7月份,义乌海关通过积极扶持重点加工贸易企业,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账册管理和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等22项便捷通关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4.外贸队伍快速壮大。随着国际经济好转带动了消费市场的需求。义乌许多企业抓住国家降低外贸经营权门槛,逐步放松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机遇,纷纷加入外贸队伍行列。2004年义乌新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44家。私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已不用委托区外外贸企业经营自己的产品。今年开始正式运营的义乌出口加工区截止至10月中旬,已批准进区项目14个,实现进出口额850万美元,逐步形成以产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成为义乌外贸出口的重要新生力量。随着义乌外贸经营主体的扩大,出口市场不断得到扩张,目前全市出口市场已扩大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日本、香港、意大利和韩国已成为义乌的五大出口市场,截止至今年10月,出口额分别为3697.6万美元、1368.70万美元、975.40万美元、538.30万美元和456.90万美元。 
5.外贸经营主体呈多元化格局。随着国家对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松,义乌外贸企业形成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联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元化格局,特别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出口的主要力量。2004年,民营企业出口额为677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9%,已稳居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迅速增加,出口1842万美元,增长111%,增幅居各类企业之首。今年义乌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义乌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外商投资的项目分布更加广泛,由最初的制造业和房地产,逐步扩展到建筑、房地产、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截止至今年9月,外商投资项目分布为:制造业204家、交通运输业8家、房地产业及管理业230家、建筑业10家、商贸服务业125家。随着外商投资理念的日益成熟,制造业吸收外资逐步实现了由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外商投资领域开始涉及通信设备、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为义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义乌的国际竞争力。 
二、义乌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外贸数量型增长面临挑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义乌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强势品牌,中低档的劳动密集产品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品不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外贸出口增势迅猛,但是绝大多数出口商品质量竞争力较弱,依靠价格竞争力取胜的传统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据测算,去年义乌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9.3%,比全国平均水平25.1%低15.8个百分点。 
科技对制造业的支撑亟需强化。义乌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2005年全市高技术产业产值24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而顺德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381亿元,占比则达到近三分之一。全市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0.4%,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而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 
2.外资利用水平不高,资金到位率非常低。投资环境不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少数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在政策落实上打折扣,执行时缺乏灵活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导致政府有关承诺落空,严重影响政府在外商心目中的信誉。 
义乌的外商投资规模小、层次低,外商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外资利用难。招商项目匮乏,外资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引进大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少,没有形成相关产业链,企业活力未能充分“激活”。招商引资队伍整体实力尚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国际化服务业仍需大力培育。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化城市,其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从总体上看,义乌的服务业结构还不完善、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智力型服务比重小、劳务型服务比重大,高端服务比重小、低端服务比重大,特别是国际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去年外商在服务业项目的投资额仅占外资总量的0.28%。 
3.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国际贸易环境压力增大。义乌的产业群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技术复杂性较低、横向分工为主的集群,在市场的起步阶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前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产品差异化竞争日趋明显,这种低成本竞争的惯性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业的提升。去年义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2.8%,而江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达78.7%。商贸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任重道远。义乌市场与沃尔玛等跨国连锁集团相比,在营销理念、商品档次、配送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2005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为248亿元,而沃尔玛销售额为2570亿美元。 
近几年,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设立苛刻的贸易壁垒,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压力。义乌市水产品五大出口地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香港和印尼,出口额占水产品总出口额的80%。低价竞争方式易引发反倾销潮。义乌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成本基础上的,市场容易进入,也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引起进口国对这类产品的反倾销起诉,外贸出口风险更趋明显。出口商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问题已成为遭遇技术性壁垒的一大隐患。出口经济效益相对低下。义乌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基本处于供应链的末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比重很低,只能靠价格竞争立足国际市场,出口经济效益与出口增长不相协调。 
4.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外向型的。人才总量较少,尤其是缺乏熟悉世贸组织,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人才。近三年,义乌市GDP年均增长率为14.7%,而人才总量年均增长率仅6.1%。今年前三季度,义乌新引进高级职称人才(含柔性人才)仅42人,管理型、科技型、外向型人才十分紧缺。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世贸规则的熟悉程度,决定民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义乌许多民营出口企业从国内市场转入国际市场时间不长,对国际商务和经济规则还很陌生,企业中真正熟悉和了解WTO规则的并不甚多,对如何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限额等缺乏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加之许多企业缺乏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没有树立起很好的形象,很难吸引、留住人才,这对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促进义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四点建议 
发展外向型经济,应在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施以出口为主,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境外办厂一起上的"大经贸"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建立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实现义乌外向型经济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可持续的发展观,千方百计拉长持续增长的时间链。对增量不能来者不拒,要取舍,给子孙后代多留发展空间。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保持义乌经济高速前进。 
针对义乌经济发展现状,要借此机遇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比重,如:加快培育和引进第三产业中的大型商业卖场、商务酒店等行业企业。以完善城乡规划为先导,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盘活土地存量,加强入园企业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把义乌出口重点转向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产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制品及各类精深加工产品上来,以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优化外贸增长方式,实现由单纯数量粗放增长到数量与效益增长并重的转变。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加工贸易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以及合理利用关税政策等方面有着许多有利因素。要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优势,把加工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促进义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切实发挥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带动作用。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的配比关系。要注重用“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整体品牌来整合全国和全球的各种资源,用市场分工的整体功能来弥补分散的中小企业的功能缺陷。不断优化义乌市场、产业的分工模式和组织形态,塑造以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和分层竞争为主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义乌的产业新核心。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带动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和农户为其配套发展。 
第三,实施出口产品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的国际标准,主要贸易国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检索数据库,为企业提供贸易中所需要的标准信息,及时预警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动态。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标准、农产品基地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同时,指导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培训和认证,引导企业进行HACCP的认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对外贸出口的影响。鼓励义乌外贸出口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注意收集主要贸易对象国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时掌握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加快推动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以及各种环保、安全和准入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通行能力。鼓励义乌外贸出口企业参加国际展示会和交易会,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避免单一行业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遭遇国际贸易壁垒时处于被动状态。 
第四,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引资条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外商投资项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保持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增长势头,带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主动接轨,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及时解决外资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使外商满意,为下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打好基础。同时,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对其他国家、地区减少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的开拓力度,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义乌。 
加强市场经营户国际贸易知识的培训,大力引进外贸人才,建立健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预警和应诉工作机制,促进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由“坐商”向“行商”转变,全力提升义乌国际化层次。不断优化外贸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切实保护出口企业利益。重筛选,实施精细招商。改变过去以追求数量扩张为主的招商模式,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实行项目好中选优;鼓励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以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本地企业的改组改造;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总部,充分发挥其“溢出效应”,加速区域的技术进步和各种高级要素的形成。 


1.邹忠全. 对外贸易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何绵山. 福建外向型经济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唐根年、徐维祥. 块状经济竞争力评价[J] ,浙江经济,2003(9):48—49. 
4.义乌市统计局. 义乌统计年鉴[Z] ,(2000-2005)义乌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