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自然低温储藏技术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应用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粳稻在1号试点仓的入仓原始质量为:出糙率(%):81.3,整精米(%):61.5,水分(%):14.0,杂质(%):0.6,黄粒米(%):无,脂肪酸值(mgKOH/100g):14.2,品尝评分值:82。粳稻在2号对照仓的原始质量为:出糙率(%):80.1,整精米(%):60.5,水分(%):14.1,杂质(%):0.7,黄粒米(%):无,脂肪酸值(mgKOH/100g):14.3,品尝评分值:81。
(二)粳稻在储藏期间的粮温年变化情况

(三)粳稻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情况
2008年11月份对1号试点仓和2号对照仓的粳稻品质变化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是:1
号仓质量为:出糙率(%):81.2,整精米(%):61.4,水分(%):13.9,杂质(%):0.6,黄粒米(%):无,脂肪酸值(mgKOH/100g):14.8,品尝评分值:81。2号对照仓质量为:出糙率(%):79.8,整精米(%):60.3,水分(%):13.8,杂质(%):0.7,黄粒米(%):无,脂肪酸值(mgKOH/100g):16.9,品尝评分值:76。
四、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1号仓内粮温变化较小,温度范围-9.1~12.1℃,达到了低温储粮标准;从表2可以看出,3号仓内粮温变化较大,温度范围-13.1~23.8℃。根据2007年11月和2008年11月分的粳稻质量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粳稻水份均变化较小。而1号仓内粳稻经过一年的储藏脂肪酸值只增加了0.6mgKOH/100g,品尝评分值降低1分;3号仓内的大增了2.6mgKOH/100g,品尝评分值降低5分。实践证明,由于1号仓常年保持较低温度,可使粳稻籽粒活性受到抑制,呼吸强度减弱,干物质消耗减少,粮粒内部脂肪酸值积累减少,品尝评分值稳定。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粮食自然低温储藏技术是保持粮食新鲜、营养、绿色的好方法。特别是在黑龙江省,低温时间长,取材方便,是完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于长江、窦基龙主编.《粮油检测》[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
[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粮食储藏技术规程》[M].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发布.2007.08.08
上一篇: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
下一篇: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分析